严复和溥侗的国歌往事:《巩金瓯》背后的故事
严复和溥侗的国歌往事:《巩金瓯》背后的故事
1911年10月4日,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音乐史和政治史的日子。这一天,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了《巩金瓯》作为国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仅仅六天后,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便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成为历史。
《巩金瓯》的诞生:历史的巧合与必然
《巩金瓯》的创作背景充满了历史的巧合与必然。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国歌作为一种国家象征逐渐被重视。早在19世纪末,清朝使臣曾纪泽就曾上奏建议制定国歌,但未获批准。直到1911年,在礼部左参议曹广权的推动下,清政府才开始正式制定国歌。
歌词由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创作,他以深厚的古文造诣,写下了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歌词:
巩金瓯,承天帱,
民物欣凫藻,喜同袍,
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歌词中的“巩金瓯”比喻疆土完整,“承天帱”表达上天护佑之意。整首歌词洋溢着对国家安定与繁荣的祈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两位创作者:严复与溥侗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早年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回国后积极倡导维新变法,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如《天演论》等,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
溥侗(1875-1950),字厚斋,号松风主人,是清室宗亲,恭亲王奕䜣之孙。他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精通诗词书画,尤其在音乐方面造诣深厚。溥侗曾担任禁卫军军官,后在民国时期以艺术才能闻名于世。
短暂的辉煌:《巩金瓯》的历史命运
《巩金瓯》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国歌制度的开端,然而其实际应用时间却极为短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清朝统治迅速瓦解。这首承载着国家尊严和民族希望的国歌,随着清朝的覆灭而被历史尘封。
尽管如此,《巩金瓯》在中国音乐史和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歌词中对国家安定与繁荣的祈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与巧合。《巩金瓯》虽然只在历史上短暂地响起,但它所承载的那份对国家的深情与期望,却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