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6点赞:桂林山水生态保护
COP16点赞:桂林山水生态保护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广西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这一荣誉是对桂林多年来持续加强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肯定。通过综合治理,如今漓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纯粹的自然风光。桂林市民梁芸表示:“这个消息让桂林人民喜出望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桂林市全力推动生物资源高质量保护。目前桂林市共有32处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12处,风景名胜区4处,森林公园7处,地质公园4处,湿地公园5处,面积62.4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45%。全市境内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3120种,特有物种繁多,生物群落结构多样。近年持续发现新物种桂北琴蛙、风筝果等野生动植物,桂林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漓江保护的“桂林模式”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桂林漓江这张“世界名片”,连续8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保持Ⅱ类水质,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
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需要有断腕的决心,而这样的决心还取决于生活在漓江旁的每一个人。靠江吃江曾是漓江沿岸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治理过程中最难的还是考虑好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用一组数字向记者介绍漓江在前些年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我们风景区的人口密度是298人/平方公里,相较于非保护区桂林市内191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高出近一半,解决沿岸居民的生计问题,是重中之重。”
矛盾在发展中产生,也在发展中解决。阳朔县所在的流域风景最美,是漓江旅游的精华段,沿岸望去,等待乘坐排筏的游客络绎不绝,一条条排筏也在山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桂林独有的山水画。“我们将阳朔景区经营的排筏收益的10%用作漓江沿岸居民的年底分红,同时排筏务工者都来自沿岸居民,每家每户轮流上岗,并将船票的近30%直接发放给居民,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激发了沿岸居民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主动性。”汤建伟介绍说。
改变正在发生。解决了沿岸居民吃饭问题,桂林市还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下足了功夫,在沿江两岸开展了矿山生态、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水生态、农田生态、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8类修复工程。同时,桂林市还实施了护林改造工程,将漓江源头、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开展漓江核心景区沿江可视范围景观林提升。
未来展望
桂林市将以入选“自然城市”平台为契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保护好桂林山水,深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优厚的自然生态与500万常住人口相依共存,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加和谐,再创“桂林经典”,助力桂林全面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