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文化:从商周到现代的守护与传承
门神文化:从商周到现代的守护与传承
门神是中国传统民俗中守护门户的神灵,常以对称形式贴于大门两侧,用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门神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祭法》记载,门祀为大夫三祀之一,表明对门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汉代时,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成为流行。南朝时期,贴门神的风俗已广泛传播。隋唐以后,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门神的形象也更加多样化。
神荼与郁垒:最早的门神
据《山海经》记载,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他们因能捉鬼而被绘于门上。神荼位于左门,身披战甲、手持金戟;郁垒位于右门,抚白虎镇守。他们共同负责捕捉恶鬼并喂食老虎。《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钺,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门神的演变:从神话到历史人物
唐代以后,门神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唐太宗时期,秦琼和尉迟敬德因护主有功,逐渐取代神荼和郁垒成为新的门神形象。据传,唐太宗因梦到恶鬼而夜不能寐,秦琼和尉迟敬德主动请缨,在门外守夜。太宗见后龙颜大悦,遂命画工绘其像于门上,此后民间纷纷效仿,秦琼和尉迟敬德便成为新的门神。
除了武门神,还有文门神。文门神一般要贴在正堂屋及厢房的门上,代表人物有魏征、文天祥、海瑞、包拯等人。此外,更为讲究的还会再贴“福禄门神”,他们常是文官打扮,穿红着绿,谓之“红绿天官”。
贴门神的习俗与讲究
贴门神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是汉族民间相传的门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贴门神有很多讲究:
门神要左右对称张贴,以进门视角为准。以秦琼和尉迟恭为例,东边为上,要贴秦琼的像,西边为下,再贴尉迟恭的像。
门神不能贴乱了,秦琼只能和尉迟恭成对,神荼只能和郁垒一起。
门神通常一年一换,换下来的门神像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是烧掉。
贴门神的时间一般是在除夕当天日落后至吃年夜饭之前,而且要在全家人到齐了以后再贴,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门神的庇佑。
门神文化的现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门神文化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平遥木版年画《平遥门神》为例,这一创新尝试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平遥非遗团队充分考虑到了现代居住建筑的变化,将传统“门神”完整的组合绘于一张画纸上,使其既能适应现代楼房“单门”的结构,又能满足人们对传统年俗文化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末,平遥非遗团队聘请了88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薛生金大师,凭儿时的“记忆”设色、描绘了一副平遥上世纪40年代的《平遥门神》画稿。这一画稿不仅还原了平遥门神的历史风貌,更以其精湛的画艺,为《平遥门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贴门神,不仅仅是一种年俗,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平遥门神》,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这个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春节里,让我们一同品味平遥木版年画《平遥门神》的独特韵味,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我们携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