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湖南》:湖湘文化的新时代传承
《非遗里的湖南》:湖湘文化的新时代传承
近期,湖南卫视推出的《非遗里的湖南》系列报道,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湖湘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湘绣的针线穿梭,到安化黑茶的醇厚香气,再到土家织锦的绚丽多彩,这些非遗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湘绣:千年技艺的青春绽放
在长沙,90后湘绣传承人彭娟正用她灵巧的双手,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国家级非遗湘绣传承人,彭娟自幼便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回忆起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刺绣是一个非常难,也非常煎熬的过程。有时候一幅作品绣了几遍还是不满意,我们就会把它剪掉,重新开始。”
彭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如今的她,不仅自己精于刺绣,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我希望新一代的湘绣传承人们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手上的功夫练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非遗,喜欢湘绣。”彭娟说。
在湘绣的传承与创新中,煌阳湘绣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案例。自2000年创立以来,煌阳湘绣一直致力于湘绣传统艺术的设计、生产和推广。创始人杨靖表示:“品质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非遗传承的基石。”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杨靖带领团队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他们将国内外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融入湘绣的针线之中,赋予湘绣更多文化内涵。同时,煌阳湘绣还推出了绣花围巾、宫廷扇、小摆件等亲民的生活日用品,让湘绣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安化黑茶:茶香飘万里
在益阳安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胜夫用40余年的坚守,守护着千两茶制作技艺这一百年技艺。千两茶,因每支定为1000两(老秤)而得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李胜夫从小学徒到非遗传承人,用半生时光让这项数度中断的技艺得以恢复。
安化黑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张文化名片。近年来,安化县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全县“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安化黑茶的健康功效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富含茶多酚、茶多糖等营养成分,能有效调节糖类代谢,对降血糖有显著效果。其独特的陈香和醇厚口感,使其成为茶界“顶流”。
土家织锦:织出新时尚
在张家界,土家织锦这一古老技艺正通过数字化转型走向世界。乖幺妹土家织锦通过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让传承千百年的土家织锦走出大山,产品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传统土家织锦技艺与现代科技实现巧妙结合。织女们一边挑织线,一边用平板设备展示织锦技艺。游客还可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体验土家织锦文化,参与感和互动性大幅提升。
土家织锦,亦被称作西兰卡普,其制作工艺别具一格。匠人们采用古老的“通经断纬”技法,端坐在传统的“腰裹斜织机”前,将棉、麻、毛线等质朴的材料精心编织成绚丽多彩的织锦。图案纹样丰富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规整对称又充满韵律美感,又有生动的自然物象图案,诸如灵动的飞鸟、娇艳的繁花、俏皮的走兽等,皆被巧妙地抽象化、艺术化后融入其中,每一幅图案都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或期盼风调雨顺,或祝福家族昌盛。
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未来之路
从湘绣的针线穿梭,到安化黑茶的醇厚香气,再到土家织锦的绚丽多彩,这些非遗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湖湘儿女智慧与匠心的结晶。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湖湘非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展现着独特的东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