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湖教授解读:最新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陈旻湖教授解读:最新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新时代常见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统计,消化系统疾病病种繁多,在我国疾病谱中占比重较大,患病率居主要疾病第4位。更令人担忧的是,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现象对公民健康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在我国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占据了近一半。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陈旻湖教授表示,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技术:从诊断到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消化系统进步最快的是显微镜技术,胃镜从最早期从疾病诊断到后来慢慢发展到治疗,很多以前需要做外科手术的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微创技术都可以做,包括良性病和恶性病。”华东地区某消化系统疾病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指出。
以贲门失弛缓症为例,这种疾病在过去需要通过开胸手术治疗,而现在通过内镜下的经口肌切开术(POEM)就可以轻松解决。同样,早期食管、胃、大肠的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技术进行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
此外,胶囊内镜的出现让小肠检查不再是“盲区”。患者只需吞服一颗胶囊大小的内镜,就能完成整个消化道的检查,大大提高了检查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药物治疗:从“广谱”到“精准”
在药物治疗方面,针对炎症性肠病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手段也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发展到针对各种炎症靶点的生物制剂。这些精准治疗手段的出现,使得即使是重症炎症性肠病患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陈旻湖教授指出,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居民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度仍然较低,风险被严重低估。
认知误区:从“不以为然”到“过度恐慌”
“有的疾病认知可能提高了,但是公众的行动力还跟不上来,比如近几年在媒体的传播下,可能大家知道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率’还是不高。”陈旻湖教授表示,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中较为普遍。
此外,一些患者对症状重视不够,认为消化不良、腹痛等只是“小问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部分患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些轻微症状过度担忧,频繁就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老龄化挑战:防治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更加艰巨。据统计,农村地区食管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在消化内镜诊疗方面存在明显短板,29%的医院未开设消化专科,13.5%未开展消化内镜,三、四级内镜技术县域开展率不足25%。
陈旻湖教授强调,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推进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
- 建立和完善消化系统疾病分级诊疗体系
-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水平
- 推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应用
专家建议:提高公众认知是关键
陈旻湖教授呼吁,提高公众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是当务之急。“每个学科都要针对学科中最重要的疾病做相应的科普,让民众能够知道疾病大概发病率和主要表现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可以认识、知道出现什么问题该找哪些医生。”
同时,他也强调,消化系统疾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媒体和公众等各方都应积极参与。通过多方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
面对消化系统疾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们既要依靠科技进步,也要重视科普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