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字治理||董晨宇: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字治理||董晨宇: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与想象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450709_121124777

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这些都是常有的疑虑。
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希·K.拜厄姆认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对于网络“社群”,互联网中的“自我”,社交媒体的“交往”……拜厄姆拒绝技术决定论的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关注用户如何在这些社交媒体上重塑了媒体本身。
《交往在云端》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文节选自该书译者序,作者董晨宇、唐悦哲。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美]南希·K. 拜厄姆(Nancy K.Baym) 著
董晨宇、唐悦哲 译
ISBN:978-7-300-27215-3

前互联网时代中的社交媒体
这当然不止是在感性层面上开个脑洞而已。我希望表达的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温情的书信,《流红记》中寄托爱意的红叶,和我们在互联网中亲昵的交谈,也许并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至少,它们都属于所谓的中介化交往(mediated communication)。这样一来,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当我们将微信与脸书(Facebook)视作数字传播的革命,称它们为“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时,对书信和红叶来讲,是否有些不公呢?难道是因为书信和红叶不够社交吗?
2015年出现了一本专门研究社交媒体的英文学术期刊,名叫《社交媒体+社会》(Social Media+Society)。这本期刊的主编齐齐·帕帕奇拉斯(Zizi Papacharissi)算得上是互联网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不过,她却在创刊词中给“社交媒体”这四个字泼了盆冷水。她说自己第一次接到邀请时,看了这个期刊的名字,就有点犹豫。她非常讨厌“社交媒体”这个说法,既因为它体现出一种言过其实的暗示——社交媒体在社交性上是独一无二的,也因为它本身存在着同义反复——当我们说起“社交媒体”时,难道在暗示,还有其他一些媒体不是用来“社交”的吗(Papacharissi,2015)?如果从字面的意思来讲,无论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书信,还是《流红记》中的红叶,其实都是社交媒体。我们在读中学时,给偷偷喜欢的人传小纸条,现在想来,也是在使用社交媒体。只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似乎更愿意在深夜打开微信,对自己暗恋的人说一句:“在吗?”


如果社交媒体仅仅突出媒体的社交本质,那么,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还要走得更远一些。在谈论人类社交媒体的起源时,他直接指向了古罗马。斯丹迪奇是《经济学人》的记者,特别钟情于通过古今传播技术的对比,来理解当下的现实问题。他写了许多传播技术史方面的畅销书,其中一本叫作《从莎草纸到互联网》(Writing On the Wall)(Standage,2015)。
这里的“Wall”其实是一个双关语,不仅指脸书上的留言板,同时也指古罗马庞贝古城的残垣断壁。在那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多条涂鸦。涂鸦的内容可以说五花八门,有人在上面求爱,有人在上面发表政治观点,还有人在上面“出柜”。比如有一条涂鸦写道:“赛昆杜斯想念普里玛。”底下紧接着,普里玛就回复说,自己也向赛昆杜斯问好。想想看,这些墙上的涂鸦,与我们在脸书留言板上书写的对话,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按照斯丹迪奇的描述,在古罗马人的社交盛宴上,其实这些涂鸦还只是前菜,他们最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蜡板和莎草纸。蜡板就是涂上蜡的木板,形状和我们今天的平板电脑十分相似。蜡板比较沉,适合短途传递消息。如果是长途通信,古罗马人更喜欢使用莎草纸,这是一种用尼罗河边生长的草秆制作的纸张,价格相对贵了一些,但十分轻巧,便于携带。作者说,蜡板和莎草纸就是古罗马时期的社交媒体,而帮助贵族传递这些信件的奴隶们,就是古罗马时期的宽带,他们将贵族们发送的信息连成网络。
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演说家马库斯·西塞罗就是个社交媒体迷。即便没什么事儿,他也要和朋友通个信,问候一下近况。朋友们接到西塞罗的蜡板,就直接在空白的地方回复他,这不就是现代社交媒体的回帖功能吗?如果通信的内容特别有价值,收信人还会让奴隶抄写下来,转给其他朋友阅读,激发进一步的讨论,这简直就是转推功能。
从技术发展的高度上,莎草纸与微信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人类愿景;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接近面对面的交流:信件可以还原语言,电话可以还原声音,视频通话可以还原样貌。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还原场景(Bolter & Grusin,2000)。不过,即便如此,技术的精进不会改变的是人类的社交本能。不管是古罗马时期的蜡板和莎草纸,还是我们如今使用的微信、微博,都是人类社交需求的实现途径。因此,在社交需求方面,不管是古罗马人,还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贵贱之分
《圣经》中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同样,社交媒体中的中介化交往,也并不是什么21世纪的新发明,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切媒体其实都是广义上的社交媒体。区别书信与微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果我们想要理解社交媒体的意义,便需要从人类的社交本能与欲望出发,理解书信与微信之间若隐若现的延续性。

《交往在云端》的一种读法
以上几千字的自言自语,并非希望喧宾夺主,而是想要借助以上两种逻辑,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这本书的方法。
不如我们把阅读看作一场旅行,如此一来,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便是旅行前来打包一些行李。


第一章重点落在互联网技术可供性(affordances)上,这也许是我这样的文科生最大的软肋。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时,多数在聚焦关系与文化,少数在关注技术本身。拜厄姆教授为此提供了七个理解互联网的关键概念:交互性(interactivity)、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社交线索(social cues)、存储(storage)、可复制性(replicability)、可及性(reach)和移动性(mobility)
第二章重点落在对待技术的不同想象上,即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技术的社会构建论(social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ocial shaping perspective)与驯化(domestication)。这也呼应了译者序中我们谈到的“祛魅”问题。我们当然需要正视“技术决定论”的价值,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技术更新飞速的时代,技术的社会影响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关键词;不过,我们更应该理性地考虑到这一过程的“互动性”,从社会因素出发,考虑社交媒体使用的“意外可能”——没人想到美国社交网站Orkut会迅速被巴西人和印度人占领;App的开发者也不会料到,人们以一种反社交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例如有人会使用地理位置打卡的App,避免遇到刚刚分手的前任。
打包好我们的行李,在之后的章节中,读者也许会发现,拜厄姆教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一条暗线,也就是通过分析人们对于技术可供性“不可预料”的使用方式,来驳斥技术决定论。
本书第三章聚焦数字空间中的传播“线索”(cues),拜厄姆拒绝了技术决定论的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关注用户如何在这些社交媒体上重塑了媒体本身。按照拜厄姆的话来讲:“人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也没有甘于接受贫乏的社交线索,仅仅进行没有感情和关怀的中介化互动。相反,交流的必要性激励人们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线索,以便能够表达感受、开展游戏、进行表演,并创造身份、关系和群体语境。”
第四章聚焦网络“社群”(community)。同样,拜厄姆拒绝了技术决定论的线性思维方式,不认为线上社群一定能够解决美国人“独自打保龄球”的困境。她采取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关注“那些影响线上和线下社区的社会力量,其中包括参与者的社会身份、激发线上行为的不同动机,以及围绕如何在线上行事、哪些技能必不可少所发展出来的社会规范”。
第五章聚焦互联网中的“自我”(self)。同样,拜厄姆也拒绝了“线上关系一定更加肤浅”“线上自我一定更倾向于欺骗”的技术决定论思维方式。她援引了不少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技术可供性能够影响自我呈现,但并不决定它”。
第六章聚焦“交往”(interaction),技术决定论再次成为拜厄姆教授批判的对象,因为“媒介对于不同时间内、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的人,都具有不同的含义”。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年龄、性别、个体人格特质等因素,同样会影响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具体使用方式。
一本译著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译者本人。因为恐怕没人会像译者一样,和书中的每一个字反复较劲儿。一年前,出于对本书的喜爱,我将它推荐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翟江虹老师,一年之中,我与唐悦哲一起,把这本英文书变成了“方块字”。我相信,无论是社交媒体的普通使用者,还是社交媒体的专业研究者,拜厄姆教授都为之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洞见。当然,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尽心尽力,但因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对于社交媒体的解读,我们已拖沓太久,本该早点谢幕。剩下的时间,有请拜厄姆教授登场。

《交往在云端》内容简介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者介绍
南希·K. 拜厄姆,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现任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参与创立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并曾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传播、新媒体和粉丝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互联网,已出版5部作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