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春晚热议:节目质量下滑,观众怀念赵本山等老戏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春晚热议:节目质量下滑,观众怀念赵本山等老戏骨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41691400937757

2025年春晚尚未正式播出,但关于其节目质量的讨论已提前引发热议。有人对"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充满期待,也有人对近年来春晚节目质量的下滑表示不满,怀念赵本山等老戏骨的黄金时代。

春节还没到,关于2025年春晚的热议已经满天飞。有人看到"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热情高涨;有人翻看历年节目单,嗤笑一声:"春晚,还不如年夜饭香。"一边是怀旧与期待,一边是吐槽与冷漠。春节联欢晚会,这个曾经千家万户的团圆必备,如今却变成了徒有其名的一个标签。我们不禁想问,春晚到底怎么了?它,还能回到让全国人民捧腹大笑的时代吗?

如果和朋友聊起春晚小品,赵本山的名字一定绕不开。从《卖拐》到《不差钱》,那个站在台上带着东北口音、用家长里短讲透人情冷暖的赵本山,是无数人对小品巅峰的记忆——接地气又有社会深意。而且笑点精准,"笑是笑,袭胸别让人厌倦"是赵本山一直坚持的理念。可如今的小品呢?只剩标签化的表演,尴尬而用力过猛,又或是不谙真实的"伪幽默"。

提到春晚的明星阵容,有两个字不得不提:流量。春晚本是"造星舞台",无数经典节目捧红过许多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演员,比如赵本山、宋丹丹、陈佩斯和朱时茂等人。然而,这几年春晚的方向却变了——从"造星"变成了"用星"。当屏幕上涌现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大量跨界演员出现在春晚舞台时,人们的反应却变得越来越冷淡。

更无奈的是,流量明星的加入并没有拯救春晚的收视率。观众热衷调侃,却很少有满眼期待地打开春节夜的电视。一句"明星熬成了观众,观众困成了寂寞",恐怕已经成了这几年春晚的真实写照。强行摆出的大牌,不一定是观众心目中的王牌,反倒成了黯然退场的催化剂。

今年的春晚由张一执导。这位背景独特的跨界导演一上任就带来了不同的风格。他抛出了一个让无数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主意——"开门迎春晚",即向观众征集节目创意。"你来提意见,我来做到台上",姿态可以说放得很低了。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式确实吸引了一些路人的关注。网友们甚至戏称,这就是"全民共建春晚,献上一份年夜饭"。但冷嘲热讽之外,更多的问题浮现:征集来的创意能否落到实处?由下至上的创作灵感又是否会被层层筛选、审核到面目全非?毕竟,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走得通。当年冯小刚执导春晚也是抱着创新的愿景,但最后许多"剑走偏锋"的尝试却被观众认为"用力过猛且不接地气"。

张一的能力固然值得期待,但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天平间找到平衡,却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春晚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文化情感。如何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观众?张一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有人说,春晚能不能再火,就看赵本山、陈佩斯这一波"老戏骨"能不能回归。事实上,每年关于"老演员回归春晚"的新闻都成了舆论焦点,尽管到最后真假难辨。2025年的春晚也不例外,"赵本山是否带着高徒重登舞台"、"陈佩斯和朱时茂会不会再合作一把",这些话题一时间成了网络上的热议。这不仅是对演员本人的期待,更是对经典小品的一种情怀寄托。

观众的期盼是对春晚现状的一种无奈回应。用张一的语言来说,"老人回归靠的是存在感,青年创意靠的是新鲜感。"若观众对旧人的渴望高涨,其实更多映射的是对当下内容的失望。老一辈演员的离开确实让春晚失去了一些经典味道,但新的创作团队就不该只盯着过去吃老本,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找到属于新时代观众的表达。

回忆小时候的春晚,它不仅仅是一台表演秀,更是一根情感纽带。除夕夜盯着电视,和家人吃年夜饭、包饺子,嬉闹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春晚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节目,而在于它连接了每个家庭。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手机刷视频、追剧,春晚已经被年轻一代定义为"爸妈看的节目"。

或许,春晚不再只是要拼节目,拼阵容,更要拼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像张一提出的"征集民间创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好的开始未必意味着强劲的落地能力。

拾起刚丢失的幽默,放下人设的压力;别追逐流量,也别完全回头看过去。2025年的春晚,有人期待它活过来,有人说它早凉了。只希望巅峰与低谷之间,能再给观众一份不败的年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