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1587-1641),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用30年时间考察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
游黄山日记(节选)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译文
第七天早上,四周的山被浓雾笼罩得像合在一起一样。没过多久,就发现庵的东北方向雾气已经散开,但西南方向的雾气还是非常厚重,感觉就像是以这个庵为分界线一样,连狮子峰也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吃完早饭后,我们从接引崖那里踏着积雪往下走。走到山谷半腰时,看到一座山峰突然耸立起来,山顶上有一棵松树从石头中裂开长出来,巨大的树干不到二尺高,但斜拖着弯曲的枝条,盘绕着翠绿的叶子长达三丈多,它的根穿过石头上下交错,几乎和山峰一样高,这就是所谓的“扰龙松”。
我们玩赏了很长时间,看到狮子峰已经露出来了,于是拄着拐杖向西走去。这座山峰位于庵的西南方向,是案山。走了二里路,就登上了山顶,发现这里三面都拔地而起,位于山谷中,下面有众多的山峰和小山,从石笋、接引两个山谷蜿蜒到这里,形成了一个胜景。在登高远眺的时候,沉雾逐渐散开变得明朗起来,我们急忙从石笋矼向北转下山,这就是昨天在峰顶看到的那条阴暗的小路。周围的山峰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直立有的倾斜,与我们擦身而过。俯瞰四周,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奇,但山谷很深积雪很厚,每走一步都让人感到害怕。
走了五里路,左边山峰的腋下有一个透明的洞穴,叫做“天窗”。再往前走,山峰旁边有一块石头突起,像面壁而坐的样子,这就是“僧坐石”。往下走了五里路,道路稍微平坦了一些,沿着山涧行走。忽然前面的山涧中乱石纵横,把路都堵住了。越过石头很久,发现有一处新崩塌的地方,石头片片欲坠,这才找到路。抬头看峰顶,有一块黄色的痕迹,中间的绿色文字清晰可辨,这就是所谓的“天牌”,也叫“仙人榜”。再往前走,有“鲤鱼石”;再往前走,有“白龙池”。总共走了十五里路,看到一座茅草屋出现在涧边,这是松谷庵的旧址。再走五里路,沿着溪流东西方向行走,又经过五条溪水,就到了松谷庵。再沿着溪流往下走,溪边香气袭人,看到一棵梅花亭亭玉立正在开放,山上的寒冷使得雪都迟到了,到这里才开始绽放。到达青龙潭,一潭深碧色的水,汇聚了两条溪流,比白龙潭的气势更加雄壮,而且大石头错落有致,奔流乱注,远近的群峰环绕拱卫,也是一处佳境。回到松谷庵用餐,然后在旧庵住宿。我刚到松谷时,以为已经到了平地,等到询问才知道,还需要下两重山岭,走二十里路才能到达平地,到太平县总共三十五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