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盘点糖尿病运动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盘点糖尿病运动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57719743_121124549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5.3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1]。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都带来了巨大影响[2]。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糖尿病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药物治疗虽然能够部分控制症状,但长期药物治疗也带来了副作用和成本问题。在糖尿病管理中,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被广泛认为对疾病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益处,这些益处不仅仅局限于血糖控制,还涉及到心血管健康、体重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3],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将其运用于糖尿病管理。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运动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能够对临床医生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管理起到一定的帮助。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推荐

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指南,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分布在至少3天的时间内。同时,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进行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同样对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身体代谢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综合性的运动处方应该包括有氧运动、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5]。最新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患者运动后,体内可释放出一种被称为“肌肉因子”的物质,如鸢尾素、脂肪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IL-10和肌肽等[6,7]。这些肌肉因子被证明可以通过抗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减少胰岛素抵抗等方式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比如,IL-6通过刺激β细胞增殖并防止代谢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体内正向调节β细胞质量[8]。从肱三头肌、比目鱼肌和股四头肌培养的原代肌肉细胞中发现了血管生成素和骨保护素,它们是三头肌特异性的肌肉因子,可以介导抗炎作用并保护β细胞免受损伤[6]。因此,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可以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的使用,从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可能会对血糖造成更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并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方式。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通常伴随着肥胖等问题,需要更加注重运动对体重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更加全面的运动方案。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和游泳等,对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胰岛素抵抗和促进体重管理[9]。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药物使用,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建议患者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度有氧运动,如此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还能够改善全身的代谢状态[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敏感性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HIIT是通过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和休息周期的组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对较高的心率和耗氧量。研究发现,HIIT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心肺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于无法进行长时间有氧运动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11]。这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同样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增强肌肉质量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患者在运动后可以更好地处理血糖。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鼓励患者参与适量的耐力和力量训练,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也需要更加细致地为其制定运动方案,并关注运动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影响。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而无法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因此需要选择更加柔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并注意监测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2]。

糖尿病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因此关注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适当的规律运动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糖尿病患者通过坚持运动,不仅能够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还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被证明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有效手段[12]。这些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效率,使心脏更有效地泵血,从而降低了动脉压力;还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13]。这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生风险。有氧运动能够增加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使心脏更强壮。这意味着,在面对生活压力和体力活动时,心脏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减轻心脏负担。

力量训练如举重和其他负荷性锻炼,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肌健康。这对于预防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力量训练还能够促进血管弹性增加,防止血管硬化,这对于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降低动脉压力非常重要[14]。

总而言之,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不可忽视。无论是有氧运动、耐力训练还是强度训练,都对心脏和血管系统起到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开始任何新的运动计划之前,特别是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运动计划的安全和合适。通过坚持适度的运动,糖尿病患者可以大大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从而减少心脏病、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运动有助应对体重管理的挑战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着体重管理的挑战,控制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适度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脂肪燃烧效率,减少脂肪在身体中的堆积,从而改善身体组成和体重控制[3]。医生可协助患者一起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同时鼓励他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运动和饮食的综合管理,很多患者成功地减轻了体重,从而改善了整体健康状况。

糖尿病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维护

除了身体健康,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但研究发现,运动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非常有效。运动释放的内源性激素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能够提升情绪,改善心情,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积极鼓励患者通过参与团体运动、户外活动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15],这种社交性的运动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

糖尿病运动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开始任何新的运动计划之前,糖尿病患者应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顾问,并且还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运动效果以及可能的不适反应,根据情况对运动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运动计划符合其健康状况和个人需求。考虑到每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喜好、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运动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确保运动方案既符合医学建议,又能够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实际可行。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运动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血糖,更是为了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在临床医生未来的工作中,应持续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优化运动处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结论与展望

运动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其心血管健康、体重控制和心理健康。然而,个体差异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需要被充分考虑。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类型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影响,并在个体化运动处方方面提供更多指导。

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指导,以便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IDF Diabetes Atlas 2021 – 10th Edition. www.diabetesatlas.org

  2. 王倩倩, 王晓航, 邱山虎, 等. 运动对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作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02-106.

  3. 王倩倩, 王晓航, 周潇滢, 等. 运动是减重之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8): 3471-3476.

  4. Icks A, Scheer M, Morbach S, et al. Time-dependent impact of diabetes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after major lower extremity amputation: survival in a population-based 5-year cohort in Germany. Diabetes Care. 2011; 34(6): 1350-1354.

  5. Thyfault JP, Rector RS. Exercise Combats Hepatic Steatosis: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Diabetes. 2020; 69(4): 517-524.

  6. Corrigendum to: "Muscle-Organ Crosstalk: The Emerging Roles of Myokines". Endocr Rev. 2021; 42(1): 97-99.

  7. Lavilla CJ, Billacura MP, Hanna K, et al. Carnosine protects stimulus-secretion coupling through prevention of protein carbonyl adduction events in cells under metabolic stress. Free Radic Biol Med. 2021; 175: 65-79.

  8. Ellingsgaard H, Ehses JA, Hammar EB, et al. Interleukin-6 regulates pancreatic alpha-cell mass expans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35): 13163-13168.

  9. Temple KA, Tjaden AH, Atkinson KM, et al. Association of Habitual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With Glucose Tolerance and beta-Cell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r Recent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From the Restoring Insulin Secretion (RISE) Study. Diabetes Care. 2019; 42(8): 1521-1529.

  10. Aro A, Kauppinen A, Kivinen N, et al.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Improves Retinopathy Status-The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Nutrients. 2019; 11(7): 1691.

  11. Little JP, Gillen JB, Percival ME, et al. 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reduces hyperglycemia and increases muscle mitochondrial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Appl Physiol (1985). 2011; 111(6): 1554-1560.

  12. Cornelissen VA, Smart NA. Exercise training for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13; 2(1): e004473.

  13. Kelley GA, Kelley KS, Vu Tran Z. Aerobic exercise,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J Obes (Lond). 2005; 29(8): 881-893.

  14. Oppert JM, Bellicha A, van Baak MA,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Synthesis of the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Physical Activity Working Group. Obes Rev. 2021; 22 Suppl 4(Suppl 4): e13273.

  15. Saidi O, Colin E, Rance M, et al. Effect of morning versus even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sleep,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 Chronobiol Int. 2021; 38(11): 1537-1548.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