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周礼文化
岐山臊子面:舌尖上的周礼文化
岐山臊子面,这碗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陕西饮食文化的瑰宝。从商周时期的“蛟龙汤面”,到如今享誉全国的特色美食,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道简单的面食,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明传承。
三千年传承:从宫廷御膳到民间美食
岐山臊子面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据传,这道美食最早源于周人庆祝战胜恶龙的祭祀仪式。《岐山县志》记载了另一种说法:古时岐山有一富户,新娶一媳,心灵手巧,善作汤饼,举家喜食,尤以小叔为甚。后小叔为官,仍喜食之,遂呼为“嫂子面”,久而久之,谐音为“臊子面”。
这道面食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岐山臊子面的精髓在于“薄筋光”的面条和“酸辣香”的汤汁。面条要经过揉面、擀面、犁面等多道工序,要求达到“薄如纸、细如线”的标准。汤底则由肉臊子、素菜和特制的酸辣汤组成,每一勺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周礼文化的活化石
岐山,古称“西岐”,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周礼文化的“活化石”,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礼仪的传承。在岐山人的生活中,臊子面不仅是日常饮食,更是红白喜事中不可或缺的象征。
每到大年初一,岐山人新年的第一顿餐饭就是一碗碗热腾腾的臊子面。开饭前,家中长辈会叮嘱晚辈将第一碗臊子面端出门外泼汤,祭奠先人、土地爷和仓神等,以求来年万事和顺。这种“泼汤礼”源自周礼敬天保民的理念,是岐山人传承千年的特有礼仪。
岐山臊子面的吃法也体现了周礼文化的精髓。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讲究“一口香”,即每碗面只有一口的量,这种吃法可以极大保留汤的鲜美,品尝面条的筋道。岐山人把吃臊子面也叫“吸”臊子面,一个人一次单独吃上几十碗岐山臊子面也不稀奇,现在饭店里的一份臊子面多是六小碗。
从家庭餐桌到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岐山县聚力发展民俗食品产业,坚持把做大做强“一碗面”特色产业经济作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3年岐山县“一碗面”经济产值达到150亿元,带动9.4万人就业。目前,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链不断延伸,“一碗面”电商交易额达到18.8亿元。
在陕西岐品福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车间干净整洁。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以大众化、快餐化为目标,研发出多款臊子面方便餐饮产品。目前拥有7条生产线,总投资达到5亿元,创立的“来六碗”岐山臊子面品牌,已经进驻西安多个商场。公司负责人赵万林说:“挖掘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再将文化转化为产业,让臊子面走出了岐山。”
如今的岐山臊子面,已经不仅仅是宝鸡人餐桌上的一道家常主食,也成为飘香世界的一道“网红”美食。通过飞速发展的电商和物流,岐山臊子面已经卖到了世界各地;“百城千店”工程的实施,宝鸡岐山人走出去在深圳、武汉、长沙、兰州及西安、榆林等地开设臊子面、擀面皮旗舰店、连锁店近千家。近年来,岐山县聚焦本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将做大“一碗面”经济列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链典型县,荣登全国产业兴旺示范引领力百强榜,并依托食品产业园实施“一碗面”重点项目28个,培育了天缘、美阳等全产业链骨干企业38家。2023年,岐山全县“一碗面”总产值达到151亿元,从业人员9.3万人,人均年收入4.3万元,“一碗面”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饭碗”。
一碗小小的岐山臊子面,有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味”,也是一解现代人乡愁的“富民面”,更是飘香四海的“产业面”,我们也期待,这碗面继续在时光的流转中书写更多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