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0周年:志愿军空军的战术传奇
抗美援朝70周年:志愿军空军的战术传奇
1951年1月21日,朝鲜清川江桥上空,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空战正在上演。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李汉驾驶着米格-15战斗机,与美国空军的F-84战斗机编队狭路相逢。在短暂的交火中,李汉凭借出色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判断,成功击伤了一架敌机。这一击不仅创造了志愿军空军击伤敌机的首例,更标志着一支崭新的空中力量在战火中诞生。
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志愿军空军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的美国空军拥有1200余架各型战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达到1000-2000小时,其中许多人还具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而志愿军空军仅有200架作战飞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许多人甚至从未经历过实战。正如一位美国空军将领所说:“我们面对的是一支装备精良但缺乏经验的空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志愿军空军并没有退缩。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了“从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的作战方针,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进驻前沿机场,进行实战训练。他们首先熟悉美国空军的活动规律,研究作战对策,然后逐步进行战斗飞行训练。
1951年9月,志愿军空军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空战的考验。9月25日,美军出动5批共112架混合机群,企图摧毁清川江上的新安大桥。志愿军空军第四师的32架飞机在苏联空军的协同下升空迎战。在这场堪称当时世界空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喷气机对决中,飞行员刘涌新在单机与6架敌机的激战中击落敌机一架,自己也壮烈牺牲。毛泽东主席在战报上批示:“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
1951年10月至1952年1月,志愿军空军第三师在短短86天内,作战起飞23次,取得了击落敌机55架、击伤8架的辉煌战果。其中,“王海大队”更是创造了单次空战击落4架敌机的纪录。毛泽东主席在战报上嘉勉:“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志愿军空军不仅在空战中表现出色,在协同作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10月底,志愿军总部命令空军第二、三、八、十师各一部,协同志愿军第五十军攻占敌方重要据点——大、小和岛。11月6日,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在第三师第七团、第二师第四团的掩护下,首次轰炸大和岛,命中率达90%。11月30日,第八师第二十四团第一大队的9架杜-2轰炸机和11架拉-11歼击机编队,在遭遇敌方30多架F-86战斗机的围攻时,顽强搏杀,最终成功完成轰炸任务。
志愿军空军的英勇表现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为地面部队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据统计,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自身损失飞机231架,牺牲飞行员116名。这些数字背后,是志愿军空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传奇。
2020年,志愿军空军第一代王牌飞行员王海将军逝世,他在生前曾说:“我们那一代人,就是要把该打的仗都打了,让后代过上和平的日子。”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更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很短时间内,已建设起一支相当大的空军,从数量上看居世界第三位。”这一成就,正是志愿军空军战士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