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伤后如何依法维权?律师教你这样做!
被狗咬伤后如何依法维权?律师教你这样做!
北京房山的刘女士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电梯相遇,竟让她卷入了两起官司。
去年年初,刘女士在小区电梯里被邻居王女士的宠物狗咬伤。虽然伤口不大,但刘女士还是及时就医并接种了狂犬疫苗。在向狗主人索赔医疗费和误工费未果后,刘女士将对方诉至法院。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245条,判决狗主人赔偿刘女士805元。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狗主人王女士随后又以自己的狗被刘女士踢伤为由,反诉要求赔偿6万元。这一看似荒谬的诉求,却引发了对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深入思考。
被狗咬伤后,如何合法维权?
第一步:立即处理伤口并就医
一旦被狗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洗伤口并尽快就医。这不仅是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必要步骤,也是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医院,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可能需要注射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等。
第二步:保留证据
在处理完伤口后,应立即报警并保留好所有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
- 现场照片:拍摄伤口照片及咬伤发生的环境,以证明受伤事实。
- 医疗记录:保存好医院的诊断证明、治疗记录及费用清单,作为赔偿的依据。
- 目击者证言:如果有旁观者,尽量收集他们的联系方式和证言,以便后续证明事发经过。
第三步:协商赔偿
在收集好证据后,可以尝试与狗主人进行友好协商,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赔偿范围通常包括:
- 医疗费:包括治疗费、康复费、整容费及今后治疗的费用。
- 误工费:根据误工时间和收入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或法医鉴定予以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
-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规定计算;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同等报酬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参照执行。护理期限至受害人恢复自理能力止,最长不超过20年。
- 交通费: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就医等费用。以正式票据为凭。
- 精神损害抚慰金: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化标准,但可根据实际情况主张。
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协议,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以避免后续纠纷。
第四步:寻求调解或提起诉讼
如果与狗主人协商无果,可以向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是一种相对快捷、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方式。若调解仍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狗主人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245条
《民法典》第1245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这条规定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狗主人是否有过错,都需要对狗造成的损害负责。这一原则强化了动物饲养人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宠物。
案例分析:谁该为踢狗行为负责?
在前述案例中,狗主人王女士反诉刘女士踢伤其狗并要求赔偿6万元。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携犬乘坐电梯应当避开高峰时间并为犬戴嘴套或装入犬袋。王女士在早高峰期间未遵守规定,放任损害发生,且刘女士踢狗的行为是在被咬后出于自卫的必要措施,未超过必要限度,因此不构成过错。
最终,法院驳回了王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这一判决不仅维护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对规范养犬行为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结语:文明养犬,和谐共处
狗咬人事件的发生,往往源于养犬人对宠物管理的疏忽。作为宠物主人,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宠物的管理和约束。同时,公众在遇到动物时也要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冲突。
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不仅能为自己讨回损失,更能推动社会形成文明养犬的良好风尚。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