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出圈案例及路径分析
“非遗+文旅”出圈案例及路径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非遗+文旅”模式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为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通过一些成功案例,探讨“非遗+文旅”的出圈路径。
非遗+研学
非遗与研学旅游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宝贵机会。例如,2017年浙江桐乡结合研学旅游,推出了2家研学旅游镇、16家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每年寒暑假吸引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泰丰斋体验姑嫂饼制作过程。学生们通过亲手参与制作,深入了解了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非遗+民宿
民宿与非遗的融合,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比如一些地区的民宿将彝族刺绣、傣族慢轮制陶、丽江东巴造纸等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引入其中,既满足了游客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非遗+文创
贵州丹寨锦绣谷是“非遗+文创”的成功案例。该景区通过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保护并提升了苗、侗、瑶、水等民族的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传统工艺,并将其开发成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这些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市场时,受到了众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
非遗+演艺
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观众席设置在实景园林的河道附近,全程无麦的原生态表演让人仿佛沉入昆曲的灵韵之中。此外,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也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非遗+节庆
中国丰富的传统节庆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禹羌文化资源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每年吸引近100万人次游客。
以广东连南的千年瑶寨为例,来看“非遗+景区”的具体实践:
千年瑶寨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这里保留了宋代城墙遗迹和众多明清古建筑。“耍歌堂”“长鼓舞”“瑶族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排瑶民歌”“瑶族刺绣”“瑶族银饰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营销,艺术传承显活力:千年瑶寨作为上世纪50年代世界经典名曲《瑶族舞曲》的原创地,利用音乐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大型路演、瑶族开耕节时的“中国连南·柠檬世界音乐节”、重阳节时的登高音乐节等,将传统节庆文化与瑶族音乐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同时打造“瑶族音乐众创基地”,为少数民族独立音乐人及原创音乐作品提供全面扶持,推出多首登上央视的原创民歌。
场景活化,见人见物见生活:从入寨仪式开始,游客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瑶族风情。寨中的古巷道上定期举行瑶族婚俗展示,每周五周六或节假日晚上的篝火晚会,通过排瑶民歌、长鼓舞、竹竿舞等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瑶族非遗的内涵。此外,千年瑶寨还借助影视取景提升知名度,被誉为“瑶族影视基地”,未来计划新建瑶绣体验馆、瑶银工坊和非遗小镇,促进非遗项目集聚化和产业化发展。
聚力合作,传承人为景区“代言”:千年瑶寨吸引了众多传承人的加入,他们为景区代言,通过展示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等方式,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瑶族文化。
“非遗+文旅”的出圈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产品。
其次,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非遗的制作、表演或活动中,增强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感受。
再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化展示等,为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展示效果和传播范围。
同时,创新营销方式,借助音乐、影视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非遗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包括政府、企业、传承人、当地居民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旅”的发展。
最后,要保持非遗文化的原生性和独特性,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非遗造成损害。
总之,“非遗+文旅”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能够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同时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