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戒断症候群:你了解它的危害吗?
酒精戒断症候群:你了解它的危害吗?
“医生,我丈夫最近出现了严重的颤抖、焦虑甚至幻觉,我们非常担心,这是怎么回事?”在医院精神科诊室里,一位妻子焦急地向医生诉说丈夫的病情。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医生诊断这是一位长期大量饮酒者在突然戒酒后出现的酒精戒断症候群。
什么是酒精戒断症候群?
酒精戒断症候群是指长期大量饮酒者在停止或减少饮酒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停饮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度症状包括手部震颤、焦虑、恶心、出汗和心跳加速等;中度症状则可能伴有短暂的幻觉或意识模糊;重度症状最为危险,可出现癫痫发作、严重谵妄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出现酒精戒断症候群?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了解酒精对大脑的影响。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它能同时增强抑制性和抑制兴奋性,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活性来实现。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大脑对酒精产生适应性,需要持续的酒精存在才能维持正常功能。一旦突然停止饮酒,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引发一系列戒断症状。
如何治疗和预防?
酒精戒断症候群的治疗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治疗: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地西泮等控制戒断反应,预防癫痫和谵妄。在急性期过后,可使用戒酒硫、纳曲酮等药物预防复发。
心理治疗:包括动机强化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增强戒酒动机,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
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这些方法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来降低酒精渴求感。
支持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生素补充(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并发症的处理。
预防酒精戒断症候群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已经出现酒精依赖的人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饮酒量,而不是突然戒断。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非常重要。
酒精戒断症候群的现实挑战
酒精戒断症候群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需要药物治疗的酒精戒断反应发作。在台湾地区,与酒精相关的医疗支出每年高达53亿元,青少年饮酒率居高不下,18-25岁是酒精依赖的高发年龄段。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专家建议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合法饮酒年龄、加强酒精危害的公众教育、完善酒瘾治疗体系等。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酒精依赖列为影响全球十大疾病之一,呼吁各国重视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酒精戒断症候群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提醒我们,适量饮酒、理性对待酒精,才能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酒精依赖的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勇敢迈出康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