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的无锡:磨盘山遗址揭示的文明密码
7000年前的无锡:磨盘山遗址揭示的文明密码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成功入选。这座延续近4000年的考古遗址,不仅见证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更为我们揭示了无锡地区7000年前的人类生活图景。
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现存遗址面积达6万平方米。自20世纪70年代因开掘新郎川河被发现以来,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清理遗迹602处,出土编号小件器物4019件。
遗址内发现了从马家浜文化到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约6200-5800年)的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生活用器残片,如双鋬平底釜、甑、双鋬鼎等,这些器物的发现为我们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在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300年),遗址内分布着大量墓葬,随葬品中以小口壶形器最具特色,鼎、豆、壶、罐、杯等器物组合常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墓葬中随葬大量石器或渔网工具,表明当时社会已具备一定的分工和财富差异。
良渚至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鼎足,包括良渚文化末期的三角形鼎足和钱山漾文化的大鱼鳍形鼎足。夏商至西周春秋时期,遗址的遗存分布范围更广,出土遗物也更为丰富。
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遗物种类繁多,其中网坠和陶觽所占比例很高,这与遗址处于湖泊边缘、人类以捕鱼为生计方式密切相关。石器数量众多且大多有使用痕迹,表明当时的木工技术较为发达。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水稻、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以及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说明古人的生计方式较为多元。
玉器是遗址中另一大亮点,出土的玉器包括玦、璜、坠、管、小璧、环、纽扣、蝶形器等,部分玉器有重复使用和缀合使用的痕迹,显示出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珍贵地位。
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的重要资料。遗址的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通过对该遗址的分期研究,可以为长江下游谱系研究和文明化进程探讨提供典型范例。同时,遗址所处的太湖西部地区,作为重要文明传播走廊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磨盘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文化分布区域的空白,更为我们揭示了7000年前无锡地区人类生活的奥秘。这座延续近4000年的遗址,见证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