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东渔灯节:传承500年的海神祭祀
探访山东渔灯节:传承500年的海神祭祀
正月十三,夜幕降临,山东烟台黄渤新区的渔村码头上灯火通明。数百条渔船整齐排列,船头点亮的渔灯在夜色中摇曳,映照着渔民们虔诚的脸庞。这是当地特有的传统节日——渔灯节,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渔民专属节日。
渔灯节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对渔家父子在海上遭遇暴风雨,迷失方向。危难之际,儿子发现海面上有一盏小红灯,这盏灯引领他们安全返航。从此,渔民们便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这两天,将精心制作的海灯放入海中,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
渔灯节的主题是送灯,灯光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在暗夜和危难之时可以为渔民引领航程。其大致有两层内涵,初层是“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以及对幸福平安的渴望”,深层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渔灯节的活动丰富多彩,除了送灯、祭祀,在庙前搭台唱戏及开展锣鼓、秧歌、舞龙等活动,亦是渔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的渔灯节盛行在黄渤新区八角湾周边大约45公里海岸线一带的渔村。以山后初家村、山后陈家村、山后李家村、山后顾家村、沙窝孙家村和芦洋村最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如今海上作业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但渔灯节依然隆重、热闹,并从单纯的祭祀祈福活动,升级为传统节日习俗旅游项目。2008年,渔灯节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胶东渔民的图腾盛典,渔灯节展现着当地独特的民俗风貌。近年来,烟台黄渤区充分发掘和弘扬渔灯文化,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表现形式。比如举行祈福巡游、花车巡游、祭海大典等活动,引入渔灯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每年山后初家村、芦洋、八角三处的渔灯节活动,参与的群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多达十几万人。
文化和旅游不分家,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和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去年渔灯节期间,主办方尝试以文旅融合模式放大渔灯节文化品牌效应,将保留传统和国潮创新有机结合,精心设计了放渔灯、跟巡游、吃饺子、打卡拍照等体验式内容,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现场参与,云端直播的观众数更是突破了百万人次。
如今,文旅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灯文化在此过程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一方面可以加大传播力度,将外地游客“请进来”;另一方面可以主动“走出去”,到其他城市进行展演展示。内外结合,将渔灯文化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大IP。
无论旧时今日,渔灯节都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渔家人敬畏自然的朴素心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百年“渔灯”,未来定能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