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学生寒假野外“寻宝”:揭秘地质学中的“金钉子”
长江大学学生寒假野外“寻宝”:揭秘地质学中的“金钉子”
2023年1月11日,一群对地球奥秘充满好奇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大一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他们的野外“寻宝”之旅。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质考察,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地质学奥秘的科学之旅。
这群刚刚经过一个紧张学期的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即将开始的野外“寻宝”活动深入探索地质学的奥秘。在地质学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他们走进了三峡大坝、宜昌G348三峡科普公路和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剖面,以实地观察的方式增进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和热爱。
所谓的“金钉子”并非是用金子制造的标记,而是全球标准层型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这一术语对于地质学者来说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它帮助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辨识和划分各种地质事件经验的统一标准。从“金钉子”的形成背景来看,地质学的根基在于现场观察和实践,这正是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动过程中,地质学教师李艺斌与高达教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如何判断地球的年龄。他们用显微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地层就像一本历史的书,随着每一层的叠加、岁月的流逝,书中记载的化石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分析每一块岩石,期待在“金钉子”剖面中找到代表古生物的化石,如牙形石、笔石和三叶虫等。
在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剖面,老师们没有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自然的课堂中使用真实的岩石、化石作为教具,展示各种地质作用如何在现场显现。赵少卿和温韬两位老师边观察边引导,同学们也不时地详细记录下重点信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鲜活的事实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继续前行,师生们还走访了宜昌G348三峡科普公路,沿蜿蜒的山路,讲解员们以岩石的多样性为切入点,揭示了地球多变的历史。彭德堂、何幼斌和罗进雄等老师通过对周围岩层的描述,连接了已故的李四光教授在此地区的考察经历,再现了震旦纪地层概念被提出并被国际地质学界所采用的辉煌历史。
长江大学地科学院的这次野外“寻宝”是开展的第二届地质学专业野外大课堂,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加深了对前辈地质工作者精神内涵的理解。例如,地质12403班学生杨劭勃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课本中的金钉子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激励着我将来为地质事业贡献力量。”
据了解,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致力于通过多样的野外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地质学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逐渐发展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为学生提供了如咸宁隐水洞地质公园等丰富的实践场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地质学的乐趣与责任。
这次寒假的野外“寻宝”不仅展示了中国地质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卓越成就,也唤起了社会对地质学的重要性的关注。随着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地质学的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保护环境。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结合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地质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通过AI技术的辅助,学生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复杂的地质数据,生成准确的地质报告,从而为保护和管理地球资源贡献力量。
在这个探索地球的旅程中,长江大学学生展现了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践行着当代年轻人的责任与使命。无论是对“金钉子”的探索,还是在未来的地质研究中,学生们都将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勇往直前。这也是对每一位志于科学探索的年轻人的期待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