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2035年或耗尽?危机与应对之道
中国养老金2035年或耗尽?危机与应对之道
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曾引发全国关注。这份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可能会耗尽。这一预警不仅揭示了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的广泛讨论。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危机的根源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15.4%。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挑战就是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增大。
养老金制度的挑战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为1062.9亿元,但这一数字将在2028年转为负数,达到-1181.3亿元。报告预测,到2035年,当期结余可能降至-11.28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现行制度不进行调整,未来年轻人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缴费率,才能弥补养老金缺口。
改革创新:应对危机的中国方案
面对养老金危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2024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这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 个人账户模式:为每个参加人建立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权益直观,适应流动,开立账户简便。
- 税收优惠:每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 市场化运营:参加人可自主选择购买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
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有超过7000万人参加了个人养老金制度。金融机构已推出823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466款储蓄存款、26款理财产品、131款商业养老保险和200款公募基金。
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美国建立了由公共养老金、雇主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构成的三支柱体系,其中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占比高达93.8%。日本则通过年金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筑养老保障网
应对养老金危机,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企业应积极参与养老金融服务创新;个人则需要树立养老规划意识,及早进行养老财富储备。
对于个人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及早规划:尽早开始养老储蓄,利用复利效应积累养老财富。
- 多元化投资: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渠道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 关注政策动态:了解国家养老政策变化,合理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
- 提升金融素养:学习养老金融知识,提高投资决策能力。
养老金危机虽然严峻,但通过制度创新和个人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所指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