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北京过年新姿势大揭秘
春节申遗成功!北京过年新姿势大揭秘
北京时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春节习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腊月初旬开始,北京的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
腊八:京城腊八粥界“顶流”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就开始有了年味儿。北京过腊八节的讲究不少,老北京人在这一天都要泡腊八蒜。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不过,北京人最爱谈论的,还是那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据说,腊八粥的习俗与佛教颇有渊源,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各家寺庙也会在腊八这天,熬“七宝五味粥”供奉佛祖。
在过去,熬腊八粥可是一件大事,每年腊八,京城各大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并熬制腊八粥,为广大前来的信众施粥。每到这天,北京不少人都会早早地去排队,就为能讨上那口粥,给自己求个好彩头。
当年,雍和宫的腊八粥算得上是京城腊八粥界的“顶流”,上到皇室,下到平民,都要喝上一碗沾沾福气。现在去雍和宫,还能瞧见当时熬粥用的大铜锅呢,好几千斤重的庞然大物,足可想见当年“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的壮观舍粥场面。
祭灶:糖瓜粘的甜蜜记忆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北方的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老北京人会买来糖瓜,这是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食,粘性很强。人们会用糖瓜来“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贴春联:红红火火的仪式感
到了大年三十,北京城就换了一种颜色,无论是古老的四合院,还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这一天都被红色所覆盖。家家户户门上、窗上都贴着春联、窗花、“福”字……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红红火火,让人的心里也跟着暖了起来。
老北京人贴“福”字也有讲究。首先,买“福”字时不能说“买”,而要说“请”,有“请福入门”、“请福到家”之意。其次,“福”字要正着贴,大门上贴的“福”字尤其要端端正正,可不能贴歪了。家中凡是敞口的物件,大到水缸,小到茶壶,也要贴上一个小“福”字。这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福”字,都寄予了一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放鞭炮:辞旧迎新的喜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的凌晨,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北京城都被震得嗡嗡作响。这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也是最能体现春节热闹气氛的时刻。
逛庙会:最具京味儿的民俗活动
庙会是北京过年的“重头戏”。2025年春节期间,北京全市将推出重点庙会、灯会、游园会20余项。其中,第二十六届北京大观园红楼文化庙会将结合《红楼梦》中的春节场景,通过沉浸式的演绎以及场景布置,全面展现中国传统年节文化。
琉璃厂文化街:感受京城文化韵味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古文化街,西起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延寿街,全长约800米,是一条闻名中外的古文化街。这儿算得上北京城内最古老、最神奇、最有东方文化韵味的街区了,又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第一街”。
在琉璃厂文化街里,有一座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建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荣宝斋。有种说法,琉璃厂是因荣宝斋而更具盛名的,这足以证明荣宝斋举足轻重的地位。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荣宝斋”的店名也散发着十足的“才气”,它是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现在的荣宝斋商号字样,是郭沫若先生书题的墨迹。
现在,荣宝斋、古宝斋、中国书店、商务印书馆以及中华书局等老字号早已成为琉璃厂的金字招牌。琉璃厂的古建筑群也已成为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每天吸引着世界不同国家的游客,感受北京的文化古韵。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琉璃厂东西街
【公交】
1、乘7路、14路、15路、66路琉璃厂站下车;2、乘102路、105路等虎坊桥站下车;
3、乘地铁2号线和平门站下车。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次重要补充。让我们一起传承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春节的文化魅力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