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殷墟博物馆:让甲骨文“活”起来
AI赋能殷墟博物馆:让甲骨文“活”起来
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以“大邑商”为设计主题的博物馆,不仅展出了近4000件套珍贵文物,更通过数字化技术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AI助力甲骨文研究步入智能化时代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一项引人注目的科技创新正在悄然改变着甲骨文的研究方式。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推出的“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甲骨文的快速识别与释读。
该平台提供了甲骨文数据采集、存储和计算能力,并配备了甲骨文自动识别、AI摹本生成等辅助工具。研究者只需上传甲骨文字符,平台就能快速检索其被识别的情况。此外,平台还支持批量上传甲骨拓片,自动生成摹本,极大地方便了古文字的处理和使用。
自监督学习开创甲骨文研究新范式
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另一项突破性进展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他们开发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首次将自监督学习技术应用于甲骨文研究,开创了AI与人类专家协作的新模式。
甲骨文校重是甲骨学研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同一片甲骨往往存在多个拓本,这些拓本被称为“重片”。对这些重片进行整理和比对,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人工校重工作耗时费力,且难以保证全面性和准确性。
Diviner系统通过自监督学习技术,对18万幅甲骨拓本进行了穷尽比对,不仅复现了专家过去发现的数万组重片,还发现了300多组新的校重成果。这些新发现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甲骨文内容。
数字化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数字化展示手段令人印象深刻。在裸眼3D技术的加持下,屯南甲骨、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珍贵文物仿佛“活”了起来。文物展柜上,透明LED屏与数字虚拟影像结合,不仅精准“复刻”对应的青铜器,也让观众得以更直观地了解其形制与用途。
在“物阜民丰、百工兴盛”展厅,殷墟先民们打猎、捕鱼、耕种等场景被数字化呈现,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大邑商”的繁荣面貌。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创意融合,打破了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方式,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AI技术开启文化传承新篇
AI技术在殷墟博物馆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也让普通游客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通过“了不起甲骨文”小程序和数字展陈,游客可以互动体验甲骨文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应用涌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插上科技翅膀。殷墟博物馆的实践,正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