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列入非遗:文化传承新篇章
春节列入非遗:文化传承新篇章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刻,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这一喜讯不仅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振奋,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两年多的申遗之路
春节申遗之路始于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相关工作。由民俗学专家、非遗保护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始了紧张的申报材料准备工作。按照要求,申报文本需在2023年3月31日前提交,留给团队的时间只有8个月。
然而,就在申报工作紧张进行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了申报文本的格式和标准,要求项目介绍必须控制在200个英文单词以内。这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春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最终的项目介绍这样写道:“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春节前后,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过程俗称‘过年’。”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这一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系列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综合体。从腊八到正月十五,长达四十天的年节期间,中国人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表达着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春节的核心主题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年夜饭、贴春联、祭祖、拜年等习俗,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团圆的渴望;舞龙舞狮、庙会灯会等公共活动,展现了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而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则体现在各种祭祀仪式和岁时庆典中。
从文化内涵来看,春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它既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又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既是中国人的共同节日,又包容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特色;更以其和平友善的理念,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智慧。
申遗成功的意义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认可,更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强化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春节作为华人社区的重要纽带,其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提升,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更加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其次,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平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春节的成功申遗,将推动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同时,这一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的贡献。春节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将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然而,申遗成功只是开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春节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文化内涵,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春节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这一人类共同的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过去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智慧,必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