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碟小菜到百亿产业:涪陵榨菜的百年传奇
从一碟小菜到百亿产业:涪陵榨菜的百年传奇
1898年,重庆涪陵城郊的一位名叫邱寿安的商人,无意中创造了一种新型腌菜。他将青菜头腌制后脱盐、脱水,制成一种口感鲜脆的新型咸菜。由于制作过程中需要在木箱里榨除盐水,这种咸菜被命名为“榨菜”。谁能想到,这看似简单的发明,竟然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腌菜史上的一段传奇。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制作工艺
涪陵榨菜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位于北纬30度的黄金地带。这里多低山浅丘,冬季低温多雾,雨水连绵不绝,为青菜头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青菜头学名“茎瘤芥”,是一种喜冷凉的蔬菜。涪陵的地理环境让青菜头充分吸收土里的营养物质,造就了其独特的“鲜香脆嫩”。每年入冬后,素有“世界榨菜第一村”之称的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田间地头都会迎来一片绿意盎然的青菜头。这些青菜头经过约100天的膨大期,在农历新年前后迎来丰收。
涪陵榨菜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统制作工艺包括至少13道工艺、28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百年的智慧结晶。从最初的淘洗、切分,到腌制、脱盐,再到最后的拌料、包装,每一步都严格把控,确保产品质量。
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品牌
历经百年发展,涪陵榨菜早已从一个地方特产,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目前,涪陵榨菜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县乡市场,并出口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涪陵榨菜”品牌价值已达147亿元,全区现有榨菜原料种植户16万户、近60万人,榨菜股份合作社197家,常年半成品原料加工户1700余户,榨菜生产企业41家。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涪陵榨菜也在不断创新。中国酱腌菜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行业内首条年产1.6万吨智能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实现了从青菜头淘洗、拌料到成品包装等生产流程的全线智能化,不仅节省了一半以上的人力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24年9月21日,迭代升级的“榨菜产业大脑2.0”正式发布上线。该“大脑”打造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5个一级核心运用场景,可有效打破种植户、收购户、榨菜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农户不愁卖,加工更智能,营销更精准,服务更高效,加速榨菜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榨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优势产业,涪陵区一以贯之地推动榨菜产业全面开花,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比如在江北街道二渡村,榨菜产业综合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
与时俱进的健康选择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增加,涪陵榨菜也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低盐、低糖、低脂的健康产品。这些新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榨菜的风味,又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从一碟简单的下饭菜,到百亿元产值的大产业,涪陵榨菜用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作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之一,涪陵榨菜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这个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