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乡村振兴的领头羊还是“土皇帝”?
村支书:乡村振兴的领头羊还是“土皇帝”?
“我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就是要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帮村民增收致富。”这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党支部书记陈仕勇的心声。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村支书,用7年时间,带领清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6年,陈仕勇放弃在北京打拼的事业,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他充分利用清泉村“三山夹两沟”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如今,清泉村已建成1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村集体留存发展资金突破100万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仕勇注重人才回引和产业发展多元化。他成功吸引30多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共同开发河滩荒地,建设了200余亩的村集体自主产权的水产养殖基地。同时,还发展了120余亩优质果园,种植了爱媛果冻橙、圆黄梨等果树1500余株。这些项目不仅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也为清泉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并非所有村支书都能像陈仕勇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今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暴露出当前村支书权力运行中存在严重问题。
从各地通报的案例来看,村支书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这些“蝇贪蚁腐”虽然发生在基层,却直接关系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专家建议,必须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将监督力量延伸至村一级。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健全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防治机制,持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统筹监督力量,加强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监督等贯通融合。
充分发挥乡镇纪委“前哨”作用,对村重要事务决策、资源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
针对“蝇贪蚁腐”案件查办,建立专门的村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实行融入式监督。
加强对村支书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其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立村支书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其职责权限,防止权力滥用。
加强对村支书的日常监督,建立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建立村支书退出机制,对不称职、不胜任、不廉洁的村支书,及时调整或罢免。
加强对村支书的激励保障,提高其待遇水平,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支书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既要充分发挥村支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加强监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