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东区:重拳整治“假残真证”,智能监管守护公平正义
沈阳市大东区:重拳整治“假残真证”,智能监管守护公平正义
“我其实没有残疾。”沈阳市大东区前进街道办事处汇泽社区干事孙某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她所持有的“智力残疾”残疾人证,竟是通过弄虚作假办理的。更令人愤慨的是,这并非个案。在大东区,一些公职人员、教师等竟然也通过类似手段,获得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残疾人证”。
这些“假残疾人”究竟图什么?答案令人咋舌:他们瞄准的是残疾人证背后的各种“真利益”。根据相关规定,持证人可以享受生活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福利措施和优惠政策。比如,免费游览景区、乘坐公共交通,观影、购买电器、安装宽带等都能享受优惠。在广东,残疾人创业还能享受减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政策;有些地方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残疾人,甚至发放3000元补贴。更有甚者,有人将残疾人证挂靠或出租给企业,每月收取1500-2000元的“挂证费”,企业则借此逃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纳义务。
那么,这些“假残真证”是如何办成的呢?调查发现,残疾人证办理流程中存在诸多漏洞。按照正常程序,申请人需要先向社区提交自然信息,然后由区残联录入体检信息,最后才能制证发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街道工作人员、残联工作人员与体检人员竟然从未与申请人见过面。更有甚者,北海街道办事处锦园社区专职干事姜某静承认,只需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和照片,就能轻松办出证件。这背后,既有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也存在被“摆平”的情况。此外,纸质体检、鉴定材料容易被篡改、伪造,甚至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购买。
面对如此严重的漏洞,沈阳市大东区痛定思痛,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首先,在残疾人证办理流程中的社区申报环节增设了现场视频照片上传步骤;在医院体检环节,推进体检表流转电子化,通过加强智能化监管措施,确保体检、鉴定意见确定、真实、可追溯。其次,依托沈阳正风肃纪大数据监督平台,建立了大东区申办残疾人证工作监督和治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比对残疾人数据库、公职人员数据库等多个数据源,现已录入数据14630条,发现疑似问题75件,初步核实33件,立案12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2人。
然而,整治“假残真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一位医学鉴定专家所言,部分残疾类型的鉴定仍存在技术难题。比如,视力和听力的鉴定就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在加强技术手段的同时,更要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假残真证”现象的整治,不仅关乎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正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修丽丽所说,健康人使用残疾人证骗取国家相关补贴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企业利用租借、挂靠残疾人证“假招聘”逃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义务的,将可能面临勒令补缴、滞纳金罚款、行政处罚,严重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彻底堵住这一漏洞,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