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证出租成生意?法律严打虚假用工!
残疾人证出租成生意?法律严打虚假用工!
“每月只需提供残疾人证,不用上班就能领到五六百元‘工资’。”这样的“好事”,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看似诱人,却暗藏玄机。近期,央视曝光了一起涉及残疾人证出租的黑色产业链,揭示了企业通过虚假用工逃避残保金的真相。
残疾人证出租:一条隐蔽的黑色产业链
在四川成都,盲人按摩师徐师傅每月都会收到一笔五六百元的“工资”。然而,对于支付这笔“工资”的公司,他却一无所知。原来,他只是将自己的残疾人证“出租”给了当地一家劳务中介公司,成为了企业虚假录用的工具。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生。在一些“残疾人居家就业服务信息群”里,时常能看到“需要一批残疾证挂靠”的信息。这些信息背后,是一个由残疾人、中介和企业共同编织的虚假用工网络。
虚假用工:企业的“省钱之道”
企业为何要租赁残疾人证?这与我国的残疾人保障金制度密切相关。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未达到比例的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安排一名持有1级至2级残疾人证的人员就业,可以按照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缴纳残保金,便与中介公司勾结,通过租赁残疾人证来制造虚假用工的假象。这种做法不仅让企业节省了残保金,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可谓“一举两得”。
三方获利:一个违背初衷的“生意”
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三方各取所需:残疾人每月能获得几百元的“租金”,中介公司收取服务费,企业则逃避了残保金和税收。然而,这种看似“共赢”的模式,却严重违背了国家设立残保金制度的初衷。
法律红线:虚假用工将面临严惩
这种虚假用工行为,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指出,这种行为主要侵害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和职业发展权,同时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涉及虚假用工,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要面临罚款;对于中介来说,违法经营会被吊销执照、收回非法收入;如果负责人协同企业逃税、诈骗,也会构成犯罪。
政策重拳:打击虚假用工刻不容缓
面对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今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关于加强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管理,严厉打击虚假用工等违法行为。
专家建议,治理这一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强化执法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残疾人职业能力,实现供需有效匹配。
呼吁: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
残疾人证不是牟利工具,残保金制度的初衷是促进残疾人就业,而非为企业和中介提供牟利空间。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就业,真正融入社会,而不是成为虚假用工的“道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