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发布:专家解读公共预防策略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发布:专家解读公共预防策略
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权威机构发起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指出,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高达50%,这意味着约有7亿人正面临这一细菌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列为I类致癌因子。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有效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家庭内传播:感染防控的关键战场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家庭内传播是其主要感染途径之一。研究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感染率高达64.61%,儿童和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母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传染源,可通过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喂食、亲吻等方式将病菌传给子女。此外,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勤洗手、不注意口腔卫生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家庭内传播,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
重视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餐后及时刷牙或漱口。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牙刷等个人用品。
对餐具进行定期消毒,可采用高温煮沸或蒸汽消毒方式。
家庭成员中如有感染者,应及时接受检测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公筷制与分餐制:餐桌上的健康革命
在家庭防控之外,公共就餐场所的传播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指出,合餐制是我国主要的就餐方式,但这种传统饮食习惯也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为此,他建议餐饮场所根据餐食特点提供方便、适用的公用取餐工具,并对公筷的颜色、长度、形状、明显标识等特征性指标作出明确规定,以加深公众对公筷的印象,避免公私筷混用。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餐饮企业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并确保其与私筷有明显区别。
消费者应自觉使用公筷,养成文明用餐习惯。
家庭聚餐时也应推广使用公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普及公筷使用知识。
社会各界携手:共筑健康防线
面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公共卫生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例如,全球生物制药企业武田制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仅推出了创新药物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还通过线上科普视频教育等形式,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武田还与行业伙伴紧密合作,探索幽门螺杆菌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传播,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作为个人,我们也可以为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遵医嘱接受规范治疗,完成全程用药。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高盐、腌制食品摄入。
积极参与社区防控活动,传播科学防控知识。
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每一个用餐细节做起,共同筑起健康防线,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