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执法:在力度与温度之间寻找平衡
城管执法:在力度与温度之间寻找平衡
城管执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城管执法作为维护城市秩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整洁、交通的顺畅、公共设施的完好等都需要城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处理好与商贩等弱势群体的关系,成为城管工作的一大难题。
柔性执法:在力度与温度之间寻找平衡
面对执法困境,许多城市开始探索柔性执法模式,力求在维护城市秩序和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柔性执法并非简单的“宽松执法”,而是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给予执法对象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什么是柔性执法?
柔性执法是指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依法采取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免予行政强制措施等执法方式。它强调在执法中融入人文关怀,通过教育引导而非简单处罚来实现管理目标。
柔性执法的实践案例
深圳“小错免罚”模式:深圳市在城市管理领域推广“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经验,对轻微违法行为给予改正机会,避免“一刀切”执法。
上海“分级错时”模式:上海市黄浦区城管执法部门在商业街面集中区域,探索“分级错时”和柔性执法模式,用“柔性执法+门责管理”的创新模式,体现差异化管理。
中山市“非现场执法”:广东省中山市推行“非现场执法”及“包容期”等新型执法监管举措,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制度建设为柔性执法提供支撑
柔性执法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系列配套制度,确保柔性执法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免罚清单制度:多地出台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明确首次违法、违法行为轻微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柔性执法不偏离法治轨道。
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执法能力和人文素养,确保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尺度,做到“情理法”相统一。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助力城管执法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为城管执法插上科技翅膀。通过非现场执法和电子证据收集,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也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冲突。未来,科技将进一步赋能城管执法,实现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城市管理。
结语
城管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力度与温度之间寻找平衡。柔性执法的探索和实践,为破解城管执法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制度建设为柔性执法提供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管理工作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