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哲学与人生》:用哲学智慧点亮人生之路
陈先达《哲学与人生》:用哲学智慧点亮人生之路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一书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位哲学家的毕生追求
陈先达教授,这位被誉为“行走的马列字典”的哲学泰斗,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传播。从195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开始,他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陈先达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与研究的第一线,出版了《陈先达文集》(十四卷)、《走向历史的深处》等多部重要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先达教授曾说:“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现代化道路和文化问题,用哲学的视角思考现实,用深邃的思想启迪后人。《哲学与人生》正是他将哲学理论与人生实践相结合的力作,展现了哲学在解决人生困惑中的独特价值。
哲学与人生的六个维度
《哲学与人生》全书分为六辑,分别从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和叩问信仰等六个维度,探讨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陈先达教授认为,哲学不应该只是书斋里的学问,更应该成为指导人生实践的智慧。他通过67篇哲学随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生死观、老年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等人生直接面对的问题,为迷茫者指明方向。
用哲学智慧化解人生困惑
在书中,陈先达教授通过一个古代裁缝做衣服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哲学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儒生找裁缝做衣服,衣服前短后长,儒生不乐意,裁缝解释说:“你未发达,逢人低头,自然前面短点,便于弯腰。”后来儒生考中状元,再次找裁缝做衣服,这次衣服前长后短,裁缝解释道:“现在你做了官,不用低头而是挺胸、昂头,自然前面长点好。”这个故事巧妙地揭示了“一切都是变化的”这一哲学道理,也体现了哲学智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陈先达教授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是因为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矛盾和困惑。而哲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系、化解内心纠结的有力工具。他强调,幸福不是对满足的再满足,而是对不满足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物质上的贪得无厌,而是在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
独特的写作方式:哲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陈先达教授在书中大量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和历史故事,将深奥的哲学道理与生动的文学意象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哲学的深意。例如,在讨论老年观时,他引用曹操的《龟虽寿》和陆游的《示儿》,展现了古人对衰老和死亡的豁达态度;在阐述职业观时,他引用雨果的话:“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这些文学与历史的素材,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对当代读者的启示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和压力。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通过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正如他所说:“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时运中的‘时’是大背景,个人无法决定;而‘运’则与个人的机遇和奋斗紧密相连,决定于个人在时代中的主体性发挥。”
在陈先达教授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个人的享乐,而在于为人类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正是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最需要的指引。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们不仅能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能获得一种超越困境、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精神力量。
结语
陈先达教授曾说:“生命是一种奋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的《哲学与人生》正是这种奋斗精神的体现。在这本书中,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工具,更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创造是快乐的源泉。一个人在贡献产品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是一种有成就感的快乐,这是任何口腹之欲的满足都无法相比的。”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正是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