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沿江村:谁来种地?
齐齐哈尔沿江村:谁来种地?
“谁来种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正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太东乡沿江村引发一场深刻的思考。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69岁的邓玉财望着大片闲置的土地,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人口流失:一个村庄的困境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市人口外流趋势日益加剧。2014年,全市户籍人口净迁出37779人,较2013年增加12398人。这种趋势在沿江村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村民反映,村里3/4的人口都已外出打工,留下的是像邓玉财这样的老人和留守儿童。
“凡是在外地读书的,基本上就回不来了。”22岁的王世和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作为齐齐哈尔市的一名出租司机,他清楚记得去年同学聚会时,到场的10名同学中,只有他一人留在了齐齐哈尔,其余9人全在外地读书、工作。
经济困境:工业衰落与就业短缺
人口流失的背后,是齐齐哈尔市工业的持续衰退。曾经辉煌的“七大厂”——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车辆厂、和平厂、建华厂、北钢、一重,如今大多陷入困境。以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为例,改制后的企业虽然在2006年至2010年实现扭亏为盈,但随后又因市场需求饱和、竞争激烈等因素陷入困境。目前,除隶属铁路部门的车辆厂外,其他六大厂都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
经济困境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据王世和介绍,在齐齐哈尔,没有文化的人一个月只能赚1000多元,即使出苦力也只能赚到两三千元。相比之下,外出打工的收入要高出许多。这种经济现实迫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前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业困境:劳动力短缺与土地闲置
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困境。在沿江村,许多农田因缺乏劳动力而闲置。即使是一些仍在耕种的土地,也因劳动力老化而难以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的经营。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影响农村社会结构。许多家庭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家庭,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
探索出路:规模化经营与土地流转
面对严峻的形势,齐齐哈尔市开始探索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2023年7月,齐齐哈尔市自然资源局印发《齐齐哈尔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用地规范化使用和管理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齐齐哈尔市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例如,讷河市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央企带动、农民带地入股集体合作社”的模式,通过“农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借款人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依安县则探索了“旱改水”、“水肥一体化”、“未利用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等模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政策支持:金融助力与科技创新
为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发行齐齐哈尔市分行累计投放9.13亿元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用于支持全市七区中低产田改造、资源整合规模化经营项目。此外,黑龙江省还出台了《黑龙江省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齐齐哈尔市政府也出台了《加快产业供应链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政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齐齐哈尔市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发、引入优质品种和先进养殖繁育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在鹅产业方面,齐齐哈尔市结合生态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研判并明确发展定位,将鹅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社会影响:留守问题与社会变迁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没有代价。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写道:“我是一个出生于湖南农村的95后。我出生的时候,连医院都没进,是村里的接生婆,在一个寻常的下午接生了我。童年的记忆,是村里幼儿园的永远擦不干净的黑板,是田埂上,爷爷手持野草,那打在身上的疼痛。是爷爷去世后埋葬小山坡与那栋只会过年才会居住的小土坯房。”
这种描述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而老年人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双重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转型之路已经初见成效。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齐齐哈尔市鹅饲养量近600万只,同比增长10%以上,占全省总量的1/3。柳桥、对青、羽绒小镇等鹅产业上下游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创新。这包括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让老人和儿童不再留守。
“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不仅是沿江村的困境,更是中国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齐齐哈尔市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让我们看到,在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家,于我而言,我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许多农村人的心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齐齐哈尔这样的地方,通过创新和改革,重新焕发农村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