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季羡林题字,无锡灵山大佛的文化之旅
赵朴初季羡林题字,无锡灵山大佛的文化之旅
在江苏无锡的太湖之滨,矗立着一尊高达88米的巨型佛像,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灵山大佛。这尊佛像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不仅以其宏伟的气势震撼人心,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
灵山大佛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灵山路1号,背倚灵山,南面太湖,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大佛连同三层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佛体由200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总耗铜量达725吨。这尊佛像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灵山大佛的建造始于1994年,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选址并定稿。整个工程历时三年多,于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大佛的建造严格遵循佛经记载的“三十二相”设计制造,形态庄严美好,慈颜细目,广视众生,似笑非笑,未语先闻,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灵山大佛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佛经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经过开光,其神圣意义方始具备。”灵山大佛的开光盛典由当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崇高性。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不仅因为青铜件持久永恒,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源于古典艺术精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
在灵山大佛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赵朴初和季羡林两位文化大师的题字。这些题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凝结着两位大师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誉为“华夏第一壁”的灵山大照壁。照壁长约40米,最高处达8米,气势恢宏,庄重大气。照壁南立面刻有赵朴初先生手书的“湖光万顷净琉璃”,将灵山胜境比作净琉璃世界,纯净美好。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灵山的自然美景,更寓意着佛教文化的清净与高远。
照壁北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的《小灵山》诗:“龙头渚,景色胜天堂。七十二峰争供奉,小灵山里建禅场,大佛法中王。”这首诗表达了赵朴初对灵山的深厚情感和美好期望。他认为灵山的景色胜过天堂,是佛教文化的圣地。
进入景区,胜境门楼上的“灵山胜境”匾额格外醒目。这四个字由赵朴初先生题写,笔力遒劲,气势磅礴。门楼融合了徽式建筑的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的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的鲜明活跃风格,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门楼北面的梵文“灵山胜境”则是由季羡林教授题写。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梵文研究专家,他的题字不仅展现了梵文的优美,更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两处题字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灵山大佛的文化内涵。
灵山大佛的右手施“与愿印”,寓意保佑众生平安快乐;左手为“施无畏印”,象征为众生解除痛苦。大佛的每个手指直径就有1米,远远望去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游客可以乘坐电梯到达佛脚旁边,抱抱佛脚,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和幸福。
除了赵朴初和季羡林的题字,灵山大佛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文化景点值得一看。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每座桥分别以佛教中的“五明”之一命名,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洗心池则寓意着心灵的洗礼,提醒人们在进入灵山胜境前先洗净尘世烦恼。
佛足坛供奉着巨大的佛足印,这是佛祖留下的足迹。相传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但在他即将寂灭时留下了脚印,并对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因此,佛足印成为了佛教徒供奉的圣迹。
五智门又名“智慧之门”,象征着人们通过修行不断提升五明最终达到五智圆满的境界。九龙灌浴则展示了佛祖出生时的祥瑞景象,九条巨龙喷出九道水柱沐浴佛身,场面极为壮观。
灵山大佛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灵山大佛的建造和开光过程凝聚了众多高僧大德的心血,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更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灵山大佛矗立在太湖之滨,象征着和平与生命如青铜一样,亘古长青。
灵山大佛景区不仅是一座佛教文化圣地,更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无论是赵朴初和季羡林的题字,还是其他文化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灵山大佛以其宏伟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成为无锡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