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安石白居易带你感受古人的新年仪式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安石白居易带你感受古人的新年仪式感

引用
腾讯
4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6A038MO00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07/16/82072862_1113559786.shtml
3.
https://www.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252046
4.
https://milwaukeechinesetime.com/%E8%97%8F%E5%9C%A8%E5%8F%A4%E8%AF%97%E8%AF%8D%E9%87%8C%E7%9A%84%E6%96%B0%E5%B9%B4%E4%B8%8E%E7%A5%9D%E7%A6%8F-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我们总会想起王安石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中国古代,新年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一系列传统习俗和仪式的集中展现。让我们通过王安石和白居易的诗,感受古人的新年仪式感。

01

王安石的《元日》:热闹非凡的新春图景

王安石的《元日》是描绘新年景象的代表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宋代的新年习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点明了新年最典型的习俗——放爆竹。古人认为爆竹可以驱赶邪祟,带来好运。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提到饮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多种中草药泡制的酒,古人认为饮用后可以避邪防瘟,延年益寿。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描绘了新年清晨,家家户户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景象。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则展现了更换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古代的春联,古人相信它能驱鬼辟邪。

02

白居易的《除夜》:文人的守岁情怀

与王安石的热闹不同,白居易的《除夜》展现了文人墨客的新年仪式感: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因病眼痛而无法安睡,并非刻意守岁,而是年老多感,面对新春的到来,不禁感叹自己即将步入六十岁的年纪。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新年之际特有的情怀。

03

古人新年习俗大盘点

除了王安石和白居易的诗,其他古诗也展现了丰富的春节民俗。例如,陆游在《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展现了除夕夜写春联的场景。杨无咎的《双雁儿·除夕》则描绘了通宵守岁的热闹:“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

这些诗句共同勾勒出一幅古人过年的全景图:从除夕夜的守岁、饮屠苏酒,到贴春联、放爆竹,再到初一的拜年、吃团圆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04

从古到今:新年仪式感的传承与演变

对比现代人的新年庆祝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传统习俗仍在延续。虽然电子鞭炮取代了传统爆竹,微信红包替代了压岁钱,但那份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份对家人的思念,那份对未来的期待,始终未曾改变。

正如王安石和白居易的诗所展现的,新年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重拾古人的新年仪式感,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以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迎接新年的到来。愿我们都能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安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