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真的能减少抑郁风险吗?
早起真的能减少抑郁风险吗?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道出了早起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的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楚文杰来说,早起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工作态度。作为一位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的领导干部,楚文杰深知早起对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那么,早起真的能降低抑郁风险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早起与抑郁症的关系
研究表明,早起确实能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美国一项针对中年女性的研究发现,早起型人群比晚睡晚起型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更低。这是因为早起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物钟规律,而规律的生物钟对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当我们按照自然规律作息时,身体会分泌适量的褪黑素,帮助我们更好地入睡和醒来。而早起的人往往能在早晨接受到更多的自然光照,这有助于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物质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规律作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除了早起时间,入睡时间也非常重要。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晚上10:00-10:59是最佳的入睡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入睡,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按照7-8小时的睡眠时间计算,早起的最佳时间应该在早上6:00-7:00之间。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对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当我们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时,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规律,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即使在周末,我们也应该尽量保持相同的作息时间,避免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和情绪问题。
不同人群的早起影响
对于不同人群来说,早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上述美国研究还发现,夜间型睡眠模式(晚睡晚起)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不规律饮食等。这些不良习惯会进一步增加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中年人群来说,保持早起的习惯更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率逐渐下降,不良的作息习惯更容易导致健康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早起并不意味着睡眠不足。成年人每天应该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睡眠都会增加全因死亡率。
科学作息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轻易改变。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避免过度熬夜或早起。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约20℃),使用遮光窗帘。
注意饮食习惯:避免晚餐过晚或食用高糖高碳水食物,可以选择喝一杯热牛奶助眠。
适度运动:每天坚持适量运动,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睡前放松:睡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阅读书籍,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
早起确实能带来诸多好处,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过度追求早起而牺牲睡眠质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培养一个既健康又规律的作息习惯,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