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陆林院士:新冠疫情后,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陆林院士:新冠疫情后,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引用
中国网
9
来源
1.
http://psy.china.com.cn/2024-07/22/content_42868771.htm
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4/2024_zl03/202402/t20240227_1116992.html
3.
https://www.sohu.com/a/815242232_121344367
4.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3/604cc56cf5db41b6946689a7e4ba3b1f.shtml
5.
https://www.pkuh6.cn/Html/News/Articles/5959.html
6.
https://www.cqrd.gov.cn/site/article/1217487829904412672/web/content_1217487829904412672.html
7.
https://www.pkuh6.cn/Html/News/Articles/5960.html
8.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5857
9.
https://rs.yiigle.com/CN115399202004/1505746.htm

新冠疫情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深远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现有精神心理问题患者超过10亿,其中因新冠疫情新增约7000万抑郁症患者和9000万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这一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性调查显示,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这一比例甚至高于成年人的16.6%。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不足五分之一。

陆林院士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 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家长、学生甚至学校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有限,不能及时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部分家长担心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影响孩子未来升学、就业,因此拒绝寻求专业帮助。

  2. 转介和预警制度不完善:学校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有效快速地转介到医院,家长也常因认识不足或歧视偏见等问题不去就医,导致学生病情的耽误。

  3. 诊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严重短缺,目前只有部分大城市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和病房,远远无法满足广大患儿的需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陆林院士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方案: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2. 完善转介机制:建立学校-医院转介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

  3. 加快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等机构建立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推动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

  4. 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提升从业人员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这一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陆林院士还关注到人工智能(AI)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他希望借助AI技术解决精神卫生问题,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例如,AI机器人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辅助他们适应未来生活。

陆林院士表示,解决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是加强机制研究,把疾病搞清楚,像新冠病毒有疫苗那样,让精神疾病也能有办法解决。在这方面,他寄希望于人工智能(AI)的努力。陆林举了个例子:过去,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依靠家人陪伴,很多父母不得不辞去工作。现在,AI机器人可帮助自闭症孩子训练,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

精神心理疾病不仅给健康带来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负担之一。陆林介绍,按照健康寿命年来算,精神疾病带来的负担处在第二位。中国成年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2013年达到了16.6%,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这类患者是非常庞大的群体。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是17.5%,比成年人更高,且他们的自伤、自杀行为也在增加。

陆林说,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早期症状也不明显。一半的精神疾病从18岁以前就开始发生了,但人们并不知道,也没有很好地治疗,这些患者的问题就会在成年后进一步发展。“如果能让青少年不发生精神疾病,或减少精神疾病对他们的影响,对家庭、社会都是很重要的,但我们还没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过去几年,中国正在利用AI技术解决精神卫生问题。2021年,科技部发布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外界称之为“中国脑计划”,作为脑科学领域的专家,陆林参与推动了该计划的实施。

陆林透露,“中国脑计划”中建有关注抑郁症、儿童自闭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大数据平台。此外,该计划中还建有包含几万人的疾病队列。

陆林还透露,通过“中国脑计划”,中国科学家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有许多合作计划,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也研究干预策略,包括新的防治指南、新技术和新药物。同时,包括腾讯、百度在内的许多企业也在用技术支持精神健康问题的解决。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陆林院士呼吁,应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陆林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

陆林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儿科医生的水平有待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据了解,目前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只有部分大城市有专门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和病房,远远无法满足广大患儿的需要,导致很多患儿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陆林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医生认证体系,遴选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诊疗示范基地和教培基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更多优秀医学生愿意从事这一领域。

围绕诊疗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问题,陆林表示,要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儿童医院等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络,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

此外,陆林还指出要推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常态化心理救援队伍,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能力。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