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与腾冲国殇墓园:一段被铭记的抗战历史
李根源与腾冲国殇墓园:一段被铭记的抗战历史
在云南省腾冲市,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悲壮的抗战历史。这座墓园的建立,与一位名叫李根源的爱国人士密切相关。
李根源,字印泉,号曲石,云南腾冲人。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回国后,他担任云南讲武堂总办,培养了朱德、唐继尧等一大批军事人才。1921年,李根源移居苏州,在那里度过了16年的时光,致力于文化保护和教育事业。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国军伤亡惨重。时年55岁的李根源心痛不已,他发起组织了“老子军”,规定60岁以上才能参加,55岁到59岁只能是预备役。一众老人纷纷报名,就连98岁高龄的复旦老校长马相伯也报了名。李根源还给蒋介石写信,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
虽然蒋介石以“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为由,拒绝了李根源等人上阵杀敌的请求,但“老子军”的壮举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郭沫若在《大公报》上发表战地通讯报道,称赞李根源为“当代关云长,天下之大老”。
李根源还将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组织老人和民众安葬了1200多具忠骸,建立了“英雄冢”。1943年,徐悲鸿为表彰其四修陵园之功,创作了著名的《国殇图》。
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收复了腾冲。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将士,李根源主持修建了腾冲国殇墓园。墓园占地80多亩,安葬了3346名阵亡将士,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分布,包括大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纪念塔、烈士墓、墓碑群和雕塑群等。园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环境幽静肃穆。滇西抗战纪念馆坐落于墓园东侧,馆舍建筑呈“V”字形,寓意胜利。馆内展出文物12000件,图片1500张,全面展示了滇西抗战的历史。
如今,腾冲国殇墓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缅怀先烈。它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李根源先生为建立这座墓园所付出的努力,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