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英才实验小学:《杨氏之子》课堂新玩法
洛阳英才实验小学:《杨氏之子》课堂新玩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在洛阳英才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各种方式朗读着《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而是该校教师李素贞精心设计的一堂创新教学示范课。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故事。文章虽然只有短短55个字,却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文的含义和体会其中的妙处并不容易。但是,在李素贞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却学得津津有味。
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进行思考。她让学生们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有的学生大声朗读,有的学生默读思考,有的学生则两人一组互相讨论。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并开始体会到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她让学生们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对话来再现故事场景。这个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踊跃参与,有的学生甚至加上了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把杨氏之子的机智和孔君平的风趣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古文学习的乐趣。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位学生家长表示:“以前孩子总是觉得古文难学,现在通过这样的课堂,他不仅学会了《杨氏之子》,还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洛阳英才实验小学一直秉承“仁爱、睿智、健康、高雅”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特色社团活动和兴趣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与爱好。李素贞老师的这堂课正是该校教学特色的一个缩影。她将传统的古文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正如李老师所说:“学习古文不应该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文之美,培养他们的语文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古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告诉我们,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古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