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圆寂:人生三重境界的启示
鲁智深圆寂:人生三重境界的启示
在《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中,鲁智深随宋江征讨方腊后,不愿接受朝廷封赏,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为僧。一天夜晚,他听到钱塘江的潮声如雷鸣般响起。作为北方人的鲁智深从未见过海潮,误以为是战鼓声,便提着禅杖准备迎敌。众僧告知那是潮信时,他猛然想起师父智真长老曾赠予他的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前两句已应验——“逢夏而擒”指他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则是生擒方腊。此刻,他领悟到“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含义,意识到自己即将圆寂。
于是,他沐浴更衣,写下一篇颂文,盘腿坐于禅椅上,口中念诵佛号,在庄严的氛围中安然圆寂。这篇颂文写道: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嘿!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段情节展现了鲁智深从世俗英雄向佛教高僧的转变,也体现了他洒脱超然的性格特点。他的故事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也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从凡人到觉悟
鲁智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见义勇为、拳打镇关西而走上逃亡之路。在五台山出家后,又因酒后闹事被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在那里,他倒拔垂杨柳的壮举令众泼皮折服,也赢得了智真长老的赞赏。随后,他因缘际会加入了梁山泊,成为梁山好汉中的一员猛将。
然而,鲁智深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真和善良。他不计个人得失,但凭良知行事。正如孟子所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水浒诸多好汉当中,鲁智深可谓孟子浩然之气的最佳代言人。为了素不相识的弱女子金翠莲,不惜丢掉大好前程,而且从不为此期期艾艾。平定叛乱之后,又拒绝赴朝邀功。庄子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鲁智深是很好的践行者,可以说在见道之前就已具足道气。
觉悟的瞬间
鲁智深在六和寺的顿悟,正合了《楞严经》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当寺僧告知真相,推窗让鲁智深看那潮信时,鲁智深于一刹那截断众流,心光返照,顿悟无生。
其悟道偈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嘿!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此句不可作字面读解。需知鲁智深的杀人放火,恰是见道资粮,与一般恶人的杀人放火判若天壤。恰如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与凡夫俗子的酒肉穿肠过,有着质的区别。鲁智深的杀人放火是金刚怒目,表面的恶行背后,是真正的善举,是政道人心大坏之后的私力济拔,对林冲,对金翠莲,皆是如此。
顿悟解脱
鲁智深的颂文体现了从凡人到觉悟再到解脱的三重境界。最后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道出了他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佛教所说的解脱境界。
这种解脱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超越。鲁智深并没有因为出家而放弃对正义的追求,相反,他将这种追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恩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看到了众生的苦难,也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种超越,正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鲁智深的故事,不仅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篇章,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他的一生,展现了从凡人到觉悟再到解脱的三重境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鲁智深的故事更显其独特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突破自我,寻找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