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于秀源:从工人到博士,一位数学家的论文写作之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于秀源:从工人到博士,一位数学家的论文写作之道

引用
中国青年网
8
来源
1.
https://news.youth.cn/gn/202408/t20240815_15448954.htm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7A00KGT00
3.
https://www.sohu.com/a/818180211_121124211
4.
https://panchengdong90.sdu.edu.cn/info/1004/1191.htm
5.
https://panchengdong90.sdu.edu.cn/tpzl/2.htm
6.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8/15/content_LgapzOuG7P.html
7.
http://ercdm.sdu.edu.cn/info/1013/1523.htm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6%AD%8C%E6%A1%88

1983年5月27日,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博士学位证书,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学位制度的重要里程碑。在这18位开山鼻祖中,有一位来自山东大学的数学博士,他就是于秀源。作为新中国首批博士之一,于秀源不仅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论文写作指导。

01

师承关系:从工人到博士

于秀源的学术之路始于一个普通的工人身份。1978年,36岁的他还是杭州四中校办工厂的一名工人,但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他毅然决定报考山东大学研究生。在克服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后,他成功考取研究生,并最终成为新中国首批博士之一。

于秀源的导师是著名的数论专家潘承洞教授。潘承洞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数学家,曾两次破解世界数学难题,对哥德巴赫猜想有重要贡献。在潘承洞的指导下,于秀源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更继承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02

论文写作心得:选题与创新

在数学论文写作方面,于秀源强调选题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数学论文题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创新性:选择前人未充分研究的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问题。正如他的导师潘承洞所言,“要做就做大问题”。

  2. 可行性:确保选题在现有知识和资源条件下可以完成。于秀源建议,初学者可以从一些具体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领域。

  3. 兴趣导向: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在研究过程中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于秀源强调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文献调研: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

  2. 理论构建:在充分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这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3. 实验验证:对于涉及计算的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4. 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5. 论文撰写: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格式,清晰、准确地表达研究内容和成果。

03

教育贡献:培养下一代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于秀源在教学岗位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其中最著名的是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王小云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解析数论转向密码学研究,最终成为该领域的国际专家。

于秀源的教学理念深受潘承洞的影响。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他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不畏权威,勇于挑战难题。

04

学术精神的传承

从工人到博士,从学生到教授,于秀源的学术之路见证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历程。他不仅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他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正如他的导师潘承洞所说,“做大问题,开拓新领域”,这种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学子攀登学术高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