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微型城市的防灾减灾之道
澳门:微型城市的防灾减灾之道
澳门,这座仅33.3平方公里的微型城市,却拥有68.64万人口,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澳门面临着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威胁。然而,澳门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成功打造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防灾减灾体系。
气候特征与挑战
澳门位于中国珠江三角洲的东南沿海,享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约23°C,最高温度可达35°C以上,最低温度约10°C。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6-8月降水量最大。澳门的台风季节为6-10月,期间风速可达10米/秒以上。
澳门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使其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高温热浪、强降雨和台风等;另一方面,澳门地势低洼,填海造地形成的区域容易发生水浸,加上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影响范围广、损失大。
完善的预警系统
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负责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台风预警系统。预警信号分为五级,从一号风球到十号风球,分别对应不同的风力强度和防御措施。此外,还设有暴雨警告信号系统,分为黄、红、黑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程度的降雨强度。
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不断优化预警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热带气旋及风暴潮综合分析系统、降雨及闪电临近预报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提供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
粤港澳三地在气象监测和预警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建57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开展深港S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试验,共同维护海岛自动气象站。这些设施为澳门提供了更全面的气象监测数据,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澳门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需求。在易发生水浸的区域增建水位监测站,实时监测水位变化。优化气象监测站的设计及电力、通信配置,确保在恶劣天气下数据传输的稳定可靠。此外,澳门还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社区应急准备
澳门特别注重社区层面的应急准备。渠务署在30多个雨水沙井中安装智能感测仪器,24小时监测雨水渠水位变化。一旦水位达到预警水平,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便于及早采取清渠措施。此外,还引入了清淤机器人和地下管道检测机器人,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澳门还建立了“热带气旋跨部门视像会商”机制,在天气过程影响前,及时向民防架构部门汇报热带气旋发展情况及潜在风险,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对象的气象科普活动,如“气象FUN识亲子游”“游气象乐探索”等,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成效与展望
澳门通过持续完善预警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显著提高了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据统计,近年来澳门在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中的损失明显减少,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澳门的防灾减灾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澳门正在不断提升其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为建设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