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中国西南地区山体滑坡频发原因揭秘
暴雨来袭!中国西南地区山体滑坡频发原因揭秘
7月10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导致3人失联。这是近期中国西南地区因暴雨引发的又一起严重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这片涵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的广袤土地,总面积达234.0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4.5%。这里不仅有雄伟的青藏高原,还有深邃的四川盆地和崎岖的云贵高原,复杂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却也埋下了地质灾害的隐患。
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同样复杂多变。这里既有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有高寒的高原气候。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重庆、四川盆地、贵州大部及云南南部地区都是多雨区,年降水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这种不均匀的降水分布,为山体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暴雨是触发滑坡的关键因素。据统计,西南地区的小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75%,但大到暴雨的降水量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这种降水特征使得该地区极易发生滑坡灾害。当暴雨来袭,雨水渗透到山体的裂缝和孔隙中,降低了岩土的抗剪强度,原本就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斜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滑动。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西南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以昆明为例,当地采用了先进的GNSS位移监测系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山体的微小位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这种系统由内置GNSS接收机、传输模块、物联网卡、天线、锂电池、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和解析软件组成,安装方便快捷,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
然而,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南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一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不仅要依靠科技手段加强监测预警,更要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合理规划土地使用,避免在危险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投入,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