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鲍鱼贸易:沿海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鲍鱼贸易:沿海经济的新引擎
近年来,中国鲍鱼产业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鲍鱼产出国,还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鲍鱼产量达到24.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出口量也显著增加。福建省、广东省、山东省及辽宁省等地的鲍鱼育苗地区,尤其是福建省,占据了全国鲍鱼育苗总量的78%。随着消费者对鲍鱼需求的增长,鲍鱼贸易已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主要产区分布与特点
福建省是全国最大的鲍鱼产区,其中连江县尤为突出。2023年,连江鲍鱼养殖产量达5.66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有“全国每3只鲍鱼就有1只来自连江”的说法。下宫镇拥有连江县最大的万亩海上标准化鲍鱼养殖示范区,鲍鱼年产量约3万吨,占全县鲍鱼总产量的60%左右。此外,同样位于黄岐半岛的安凯、黄岐、苔菉、筱埕等乡镇也是连江鲍鱼重要养殖区。2023年,连江养鲍面积达到1530公顷,鲍鱼养殖产量达5.66万吨,产值达47.46亿元,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县级首位。
东山县是全国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供应着全国约60%的鲍鱼苗。东山鲍鱼是中国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以其肉质柔软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海内外用户的好评。
经济贡献显著
鲍鱼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连江鲍鱼产值达47.46亿元,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同时,鲍鱼产业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养殖到加工、物流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在出口方面,2024年东山海关共验放东山活鲍鱼出口1.6亿元,同比增长107.7%。春节将至,福建省东立供应链有限公司内一片繁忙景象,经筛选、分拣、清洗、打包,一箱箱鲜嫩肥美的活鲍鱼“整装待发”。为了确保春节前后供港活鲍安全稳定保障,东山海关提前开展全年安全风险监控和疫病监测,指导企业做好产品自检自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针对供港活鲍鱼鲜活易腐的特性,该关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预约查检、即到即查等服务,助力鲜活鲍鱼出口实现“零滞留”。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鲍鱼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持续的育种创新,科研团队培育出了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例如,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培育的“东优1号”鲍鱼新品种,在相同养殖环境下抗病力提高了30%。
此外,养殖户还创新了“南鲍北养”模式。每年5月,将鲍鱼苗从连江运至山东荣成“避暑”,11月底运回连江“过冬”,次年夏天又运到北方养殖。这种方式养殖的鲍鱼,躲开了夏季可能面临的台风、赤潮风险,而且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产量高。
2019年,国内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在连江海域下水。该平台由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制,为钢质全焊接结构,实现了渔业养殖与工业生产的融合。据悉,“福鲍1号”重约1000吨,能抵御15级台风,而且具有风力发电和24小时远程水文监测、自动增氧等功能,推动养殖模式迎来新突破。
未来展望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鲍鱼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优质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消费者健康意识和对可持续产品的关注增加,来自可追溯、环境友好和高品质鲍鱼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增加。
总体而言,鲍鱼行业呈现出市场规模庞大、产量稳定增长、价格波动性较大、养殖技术成熟多样、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未来,鲍鱼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并有望实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