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霆:打破死亡禁忌,寻找生命的意义
王晓霆:打破死亡禁忌,寻找生命的意义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堂必修课。‘死亡教育’其实也是‘生命教育’,如果缺乏对死亡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将是最可怕的沉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的这番话,道出了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带“4”的号码被刻意避开,短视频中出现死者画面时弹幕纷纷刷屏“无意冒犯、厄运退散”,甚至在春节期间提及“死”字都会被长辈训斥。这种对死亡的避讳,不仅限制了我们对死亡本质的理解,也妨碍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回避态度正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田懋一教授团队的研究,截至2021年,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5310万,焦虑症患者同样达到5310万,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54%和31.2%。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冠疫情暴发后,焦虑症患者人数在2019至2021年间增加了14.3%,几乎占到1990年以来增长总数的一半。
面对这样的心理健康危机,生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王晓霆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和讨论死亡时,他的生命才会更有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死教育呢?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对死亡的禁忌,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正如王晓霆所说:“死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通过教育和开放交流,培养对死亡的理解与接纳,有助于改善个人的心理状况。
其次,王晓霆提出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
- 设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这个目标应该是自己设定的,哪怕很小也能让人精神振奋。
- 提升对痛苦的承受能力。生命中不可避免会有痛苦,增强耐受性有助于在逆境中找到意义。
- 体验生命的多样性。通过养育宠物、陪伴他人等途径,感受生命的丰富性,从而认识自我价值。
此外,推进生死教育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老年人死亡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生死教育,可以打破死亡禁忌,普及“优逝”理念,为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生死教育的实践中,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比如,“生前预嘱”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让人们能够在意识清醒时自主选择临终医疗护理方式。87岁的沈仪琳在被诊断为结肠癌后,选择不再进行抗肿瘤治疗,而是专注于与家人相处,并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价值。
面对死亡的智慧关乎我们如何更好地珍惜生命。接受生命的有限性,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苦乐中更加从容。通过教育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地规划我们的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这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