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壮族文化的千年瑰宝
花山岩画:壮族文化的千年瑰宝
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明江岸边,有一座被誉为“画山”的悬崖,上面布满了神秘的红色图案。这就是著名的花山岩画,一幅跨越两千年的艺术杰作,也是中国唯一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的岩画杰作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花山屯北面的明江东岸,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这幅巨大的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岩画的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初年至东汉前后六百多年间,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岩画的创作技法令人惊叹。古人用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这些神奇的壁画。经过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分析,岩画中保存完整的179个正身人物图像,身高在0.6至1.5米之间,最大的高达3.58米。这些图像在比例和细节上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古代骆越人高超的绘画技艺。
神秘的图像世界
花山岩画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含人物、动物和器物等图像。其中,人物图像最为突出,有正身和侧身两种形态。正身人像两手曲肘侧平向上高举,两脚屈膝向下平蹲,肩宽腰细呈倒三角状,头饰形式多样;动物图像以兽类居多,形态似狗,也有少量的飞禽;器物图像主要有剑、刀等,常斜佩于正身人像的腰间;还有一些符号类的圆形图像,似铜鼓、似日、月、星辰。
这些图像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专家推测,花山岩画可能与骆越人的祭祀活动有关,包括祭日、祭铜鼓、祀鬼神等。岩画中的铜鼓图像、渡船图像以及人物的特殊姿态,都暗示着这些画面可能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密切相关。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花山岩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古代骆越人生活和信仰的百科全书。在当地流传着大量关于花山岩画的民间传说,仅广西民族研究所汇编成书的《广西左江岩壁画民间故事传说》就有90多篇。这些传说为花山岩画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骆越人的精神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曾评价道:“原始,抽象,宏大,梦也似的神秘而空幻。它(花山岩画)昭示了独特的审美氛围”。这些岩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研究古代骆越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骆越人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想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始于1984年宁明县文物管理所的成立。2015年,花山岩画保护监测站建立,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并监测岩画状况。申遗成功后,当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到岩画的保护工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机制。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宁明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正在积极筹备骆越文化的展览,与研学等文旅方式进行融合,充分激发游客对花山岩画的探索热情。同时,当地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参与到岩画的保护工作中来,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模式。
花山岩画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古代骆越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更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幅跨越两千年的艺术杰作永远闪耀在明江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