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泥巴到艺术创作:西固福利东路一小陶艺社团的育人之路
从玩泥巴到艺术创作:西固福利东路一小陶艺社团的育人之路
2024年,兰州市西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的陶艺社团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被评为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精品社团,学校也荣获兰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社团,用一块块普通的泥巴,培养出了一个个充满创造力的小艺术家。
从玩泥巴到艺术创作
走进西固福利东路一小的陶艺教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艺术世界。陈列架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独特的花瓶、色彩斑斓的彩陶盘……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创意和汗水。
“泥巴是孩子们的天然玩具,他们的创造力超乎想象。”陶艺社团的张宏涛老师自豪地说。在社团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揉、捏、盘、塑等基本技法,将普通的泥巴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从简单的手捏杯子到复杂的彩绘盘子,每个作品都体现了孩子们独特的“语言”。
陶艺教学的“秘诀”
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们能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答案在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张宏涛老师介绍,社团采用“预习+实践”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老师都会录制小视频发到家长群,让学生提前熟悉技法。社团还专门编写了校本教材,详细介绍了从揉泥到拉坯的每一步操作要领。在课堂上,老师会进行关键技法的示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要领。
泥巴里的成长
“玩泥巴”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教育。通过陶艺创作,孩子们收获了多方面的发展:
- 动手能力:从揉泥到成型,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手部动作,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 创造力:泥巴的可塑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创作中自由表达。
- 专注力:完成一件作品需要持续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
- 文化传承: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传统的手工技艺?西固福利东路一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传统工艺不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亲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孩子们能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理解什么是精益求精。这种体验是任何数字化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从校园到生活的延伸
如今,陶艺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学楼外墙上挂着学生手绘的瓷盘,校园里的陶艺展区成了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这些作品不仅是装饰,更是学校美育理念的体现。
“我们希望通过陶艺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了解传统文化,在创作中提升综合素质。”学校党总支书记王国俊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工艺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鲜活的现实。
未来的艺术家
六年级的邢昌淼是社团里的“小明星”。她创作的美人鱼造型独特,尤其是鱼尾部分,借鉴了掐丝工艺的技法。“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邢昌淼说。
像邢昌淼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玩泥巴”,找到了自信,发现了兴趣,甚至可能找到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我们不是在教陶艺,而是在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西固福利东路一小的陶艺社团用实践证明:玩泥巴不仅能带来快乐,更能培养出真正的才华。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课堂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每块泥巴都有可能变成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