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文化传承新典范
忻州古城:文化传承新典范
忻州古城,这座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1800多年的沧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作为中俄万里茶路上的重要节点,忻州古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商贸集散地和文化交汇点。近年来,古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其中,90后非遗木雕传承人闫帅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注目。
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在忻州古城的一条古街上,一家名为“闫式工坊”的文创店格外引人注目。店主闫帅是一位90后非遗木雕传承人,也是忻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他自幼跟随祖父学习木雕技艺,大学毕业后曾从事室内装修工作。在古城的支持下,他决定回到家乡,开设这家文创店,致力于将传统木雕技艺发扬光大。
闫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3D建模,将复杂的木雕工艺数字化。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他解释道:“像这个小龙,如果是我父亲他们做的话,就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从刚开始的开坯,到后边雕刻,再到后边的打磨,可能要用一天多的时间,这个东西它的成本非常高,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就很低,如果我现在做的话,我会在电脑上面先建好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
创新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闫式工坊”,最吸引游客的是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其中,以忻州杂粮为设计灵感的冰箱贴和融合传统节日与十二生肖元素的小笼屉特别受欢迎。闫帅介绍道:“这款忻州地图版的小冰箱贴名字就叫‘粮忻古都’,里面装满了忻州的各种杂粮,冰箱贴的背面写着大字‘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作为一个忻州人,我们从小就是吃杂粮长大的,比如说芽糕、莜面栲栳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一款杂粮冰箱贴,它寄予了我们对杂粮的感情,也饱含着我们对忻州这片土地的热爱,希望这些小小的文创产品可以带着忻州的历史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
另一款名为“晋面礼”的文创产品也颇具特色。这是一款结合了山西面食文化和晋商文化的创意擀面杖。闫帅解释说:“这个是我们龙年限定款的擀面杖,既是擀面杖也是秤杆,它代表着我们山西上下五百年的晋商文化。前面这个代表北斗七星,警示着我们做生意要有方向,不能财迷心窍,中间的南斗六星告诫生意人要找准位置,不能心术不正、缺斤少两,最后三颗星代表福禄寿三星,告诫生意人少一两则少福,少二两则伤禄,少三两则折寿,如果给买主撑得高,则增福、添禄、增寿,这就是我们山西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晋面礼’。”
古城的文化传承新路径
闫帅的创新实践是忻州古城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古城积极引进非遗项目和手艺人,为他们打造创业平台,活化古城生活生产场景。同时,古城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体验。
古城内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非遗项目上,还体现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例如,古城内的《貂蝉拜月》舞台剧、《元好问》《城门点将》《遇见秀容》等沉浸式剧目轮番上演,让游客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忻州的历史文化魅力。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忻州古城正在探索数字化保护、虚拟现实体验等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存;通过VR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游览”古城,感受其独特魅力。
同时,古城还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通过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文旅综合体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例如,古城推出的“跟着悟空游山西·相约忻州过大年”特色旅游线路,就巧妙地将《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元素与古城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
忻州古城的文化传承之路,正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升级的缩影。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遇,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华美乐章。正如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所说:“忻州坚持以三大优势统揽文旅大格局,推动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文旅禀赋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奋力蹚出一条以文赋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