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里的多重人格,现实真这么离奇?
《致命ID》里的多重人格,现实真这么离奇?
2003年上映的惊悚片《致命ID》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影片通过一个发生在汽车旅馆的神秘凶杀案,巧妙地展现了多重人格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然而,电影中的多重人格是否符合现实?让我们深入探讨。
《致命ID》中的多重人格设定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马尔科姆的多重人格患者,他因杀害六人被捕,正面临死刑。心理医生希望通过催眠治疗来消除其犯罪人格,以证明马尔科姆已经被治愈,从而免于极刑。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进入马尔科姆的潜意识世界,展现了一场发生在汽车旅馆里的“杀人案”。
旅馆中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马尔科姆的不同人格,包括妓女、警察、家庭主妇等。这些人格在暴风雨之夜被困在一起,并开始被一个未知的凶手逐一杀害。随着人格一个接一个被“杀掉”,最后留下的只有一个看似善良、正常的女性人格。然而,真正的凶手是那个一直被忽视的小孩人格蒂米。
小孩人格蒂米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欺骗性:
- 弱小外表:使其他人格和观众都放松警惕。
- 寡言少语:减少了暴露自己的可能性。
- 极端行为:影片通过反转展示了他真正的残忍与暴力。
现实中的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在现实中的表现远没有电影中那么戏剧化。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特征为自传式记忆破坏和统一身份意识破坏。人们往往认为该病源于儿童期严重创伤。
DID的临床表现包括:
- 意识受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
- 记忆损害:分离性遗忘会影响回忆自传式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创伤性或应激性信息。
- 不同人格之间常争夺身体控制权,并伴随时间知觉障碍,患者难以回忆起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DID极为罕见,且症状通常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明显。患者可能有2-100个不同的人格,但平均约为10个。这些人格可能有不同的年龄、性别、语言和行为模式,但通常不会像电影中那样具有完全独立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影视作品中的多重人格:戏剧化与现实的差异
为了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影视作品往往会对多重人格进行夸张处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
- 多个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和斗争
- 每个人格都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和行为模式
- 通过悬疑和反转来制造意外结局
然而,这些表现往往与现实不符:
- 现实中DID患者通常不会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每个分人格只保留自己的记忆片段。
- 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通常比较平缓,不会像电影中那样突然和明显。
- 多重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突然爆发。
结论:科学认知胜于戏剧化想象
《致命ID》通过其精妙的叙事结构和惊人的反转,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然而,电影中的多重人格设定更多地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与现实中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应该区分艺术与现实,对心理疾病保持科学态度。DID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严重精神疾病,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惊悚元素。通过科学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