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从砸缸救友到《资治通鉴》
司马光:从砸缸救友到《资治通鉴》
“砸缸救友”是司马光童年时期最著名的故事。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当时一群儿童在庭院中玩耍,一个孩子不慎掉入水缸中。其他儿童都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只有司马光冷静下来,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同伴。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司马光从小就有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他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的能力。
成年后的司马光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其坚定的立场和卓越的才能。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主张变法革新以振兴国家。然而,司马光却坚决反对这些改革,他认为新法过于激进,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尽管两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在私下里却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据记载,他们曾共同研读古籍,互相学习,展现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司马光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历时19年才最终完成,司马光在元丰七年(1084年)向宋神宗进呈此书时,自述“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身体已大不如前。这部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近一万页。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司马光组织了一个强大的编纂团队,其中刘攽负责汉代史,刘恕负责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和五代十国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史。他们采用“长编”法,先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材料,再按照时间顺序排比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考订。这种严谨的编纂方法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资治通鉴》的完成不仅展现了司马光卓越的史学才能,更体现了他为国家长远发展所做的贡献。他希望宋神宗能在闲暇时打开此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这部史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治国理政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的一生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史学贡献。他坚持传统礼教和道德准则,虽在变法问题上保守,但其忠诚和责任感备受认可。在史学上,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此外,他的个人品德也为后人所敬仰,被誉为“先儒司马子”,从祀孔庙。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更以其政治才能和高尚人格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