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从规范化到个体化,哮喘治疗迎来新突破
世界哮喘日:从规范化到个体化,哮喘治疗迎来新突破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是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世界哮喘日。2024年5月7日,我们迎来了第26个世界哮喘日,主题为“加强哮喘教育”。这一主题的设定,凸显了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但哮喘控制率却仅为28.5%左右,这意味着有70%-80%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哮喘治疗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新指南:哮喘治疗的新方向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于2023年发布的最新指南,为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指南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已从单纯的“控制症状”转向追求“临床缓解”,即持续12个月以上无明显症状、肺功能稳定、无需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状态。
在诊断标准方面,GINA2023对重度哮喘的定义进行了更新:需要规律联合吸入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3个月以上,且在充分管理影响哮喘控制各种因素后,仍不能达到哮喘控制的患者,或上述治疗降级后失去控制的患者。
生物制剂:哮喘治疗的新突破
近年来,针对2型炎症的生物制剂成为哮喘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度普利尤单抗、美泊利珠单抗等新型药物,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度普利尤单抗:研究显示,无论是否伴有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治疗,度普利尤单抗都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FEV1改善120mL vs 460mL),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74%。
美泊利珠单抗:中国III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2周后,与安慰剂相比,美泊利珠单抗可使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65%,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改善7.20分 vs 14.29分,且安全性良好。
这些生物制剂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哮喘的治疗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2年全球哮喘药物市场规模达272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预计2030年将接近44.1%。
患者反馈:传统药物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新型生物制剂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传统的哮喘控制药物仍然是临床治疗的基石。然而,这些药物并非没有副作用。
一位哮喘患者在使用孟鲁司特钠后,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这与药物说明书中的警告相吻合。另一位患者则反映,使用信必可后出现咽部不适,而左西替利嗪虽然起效快,但第二天会感到极度困倦。
这些副作用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治疗的依从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需要充分沟通,权衡疗效与副作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创新疗法:中医调理与物理治疗的探索
面对传统药物的局限,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案正在被探索和应用。
中医调理:一位中年哮喘患者通过中药内服和穴位按摩的联合方案,成功控制了长期咳嗽的症状。方剂中包含沙参、麦冬、百合等滋阴润肺的中药,配合膻中穴和鱼际穴的按摩,取得了显著疗效。
物理疗法:有专家推荐了四个有助于改善哮喘症状的日常锻炼动作:仰头对抗毛巾、拉伸颈前肌、左右拉伸颈部和后背开肩。这些动作有助于改善呼吸肌的功能,提高肺活量。
此外,雾化治疗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一位家长分享了其孩子使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的经验,通过逐步调整剂量,最终控制了哮喘症状。
未来展望:从规范化到个体化
哮喘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最新的GINA指南到新型生物制剂的问世,从传统药物的优化到创新疗法的探索,哮喘的防控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然而,哮喘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非2型哮喘的治疗仍是现代医学的难题,而生物制剂的高昂价格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哮喘的发病机制,开发更多靶向治疗药物,同时也要重视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正如GINA2023所强调的,哮喘的治疗目标正在从“控制”转向“缓解”。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哮喘患者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