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新修订,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懂法守责?
《道德与法治》新修订,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懂法守责?
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将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一重要修订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如何有效引导他们懂法守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家长在法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家长是孩子法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正如学校校长需要敬畏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一样,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研究表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该: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如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等,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
参与公益活动: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建立家庭规则: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如按时完成作业、尊重他人等,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指出,这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罪错分级干预措施不够完善、未成年人教育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等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所有年龄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置措施,包括制裁体系和矫治体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 一些基层执法机关执法理念滞后,未能充分运用预防法规定的措施
- 配套制度建设不足,如专门学校数量短缺、专业人员缺乏等
- 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专门矫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具体可行的法治教育方法
面对这些挑战,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法治教育呢?
建立规则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比如遵守公共秩序、按时完成作业等。
培养责任感:当孩子做错事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该如何改正。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结合案例教育:通过真实的案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让孩子直观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
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社区提供的法治教育资源,如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
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修订,为家长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家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法治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更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