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西汉金兽与洪武梅瓶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西汉金兽与洪武梅瓶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珍藏着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西汉金兽和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被誉为镇馆之宝。
西汉金兽: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1982年,在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一次偶然发现,揭开了这件国宝的神秘面纱。西汉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量达到惊人的9100克,含金量高达99%。这件空心的金器内壁刻有“黄六”二字,采用小篆字体,风格与战国至西汉早期文字相似。专家推测,“黄”代表黄金,“六”则是编号。
西汉金兽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不同于一般金器的人工敲打成型,这件金兽巧妙地将金铸造工艺与锤揲工艺相结合。这种工艺的完美融合,展现了西汉时期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全国考古发现最重的金器。
洪武梅瓶:釉里红工艺的稀世珍品
与西汉金兽相比,洪武梅瓶的出土背景更具传奇色彩。1957年,在南京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一座被称为“娘娘坟”的古墓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这座墓葬属于明代洪武朝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的合葬墓,虽然出土文物仅有47件,但其中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却足以惊艳世界。
梅瓶高41.7公分,造型优美流畅。其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极为罕见的釉里红工艺。釉里红瓷的制作难度远超青花瓷,因为它的呈色剂氧化铜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差控制在10℃左右,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图案变形或颜色发黑。因此,元代釉里红瓷成品率极低,甚至瓷片都难得一见。
洪武朝对釉里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虽然早期作品仍显黑红,不够鲜亮,但已为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件梅瓶的纹饰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辅以湖石、山茶、芭蕉等图案,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等多种装饰,整体布局繁而不乱,淡雅华贵。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梅瓶是目前唯一一件带盖的釉里红瓷器。瓶盖以红地白花的牡丹图案装饰,象征富贵,与墓主人的身份相得益彰。虽然釉色略显黑红,不够鲜艳,但这恰恰体现了釉里红工艺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两件国宝,一件代表了汉代金属工艺的巅峰,另一件展现了明代陶瓷工艺的精湛。它们不仅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