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
书评 | 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
最近有幸阅读了湖南省著名作家刘诚龙的新版散文集《我自乡野来》,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回忆的书,是具有高度审美趣味与思想厚度的书,是一本具有浓郁湘中地方特色的散文集。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自乡野来》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与乡土文明的关系。刘诚龙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文化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乡土文明的新窗口。这些文字既是乡野的挽歌,也是新生的序曲。它们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来自何处,不要丢失那些滋养我们精神的文化根脉。这或许就是《我自乡野来》的当代意义。
出生与生活在邵阳的刘诚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其《回家地图》曾获湖南省文学最高奖:毛泽东文学奖。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这本书以82篇细腻入微的美文,将铁炉冲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段往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用朴实的文字,将乡村的宁静与喧嚣、欢乐与哀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红薯猪崽》到《草鸡蛋》,《从母亲的味道》到《一碗汤的距离》,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这些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眼前,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关于亲情的描写。无论是甘愿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母亲,还是风趣开朗的父亲,他们的形象都如此鲜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特别是那篇《母亲的味道》,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那种味道,不仅仅是饭菜的香气,更是母亲对子女深深的关爱与呵护。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动不已。作者回忆了母亲为他做的一碗煎豆腐,那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母爱的象征。母亲用她的双手,为儿子烹制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这些菜肴中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无私奉献。这种无私的母爱,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受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红薯猪崽》讲述了作者弟弟因出生在红薯丰收的季节而得名,作者弟弟刚出生,家里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父亲拿了一块红薯给老弟舔,作者从这里开始,围绕红薯这一食材,展现了全家如何用红薯制作各种美食,因为当年吃红薯吃得太多,作者先前讨厌红薯,后来喜欢吃烤干了的红薯,母亲与姐妹每年红薯季节给作者用布袋送来红薯,作者写苦难日子,善于以哀写乐,写乐写哀,让你感觉不到生活的苦难,或者说,即使贫苦的生活,红薯也能带来美好的希望。父亲让你共享温馨的家庭时光,满篇的乡土气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刘诚龙笔下的钵子饭、炸豆腐、猪肉炒青椒等,都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回忆。每当读到这些文字,仿佛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仿佛能听到那锅饭菜在灶台上翻滚的声音,那是儿时难忘的记忆。当他写到故乡名菜《一叶二叶三叶牛百叶》时,写的是新邵坪上镇的牛肚菜,菜香四处飘:“牛哥车船下燕州,京都王气不曾收,进得某胡同,店家虽小,霸气不怯场,店名叫:坪上牛肚王”。这种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回忆生暖的味道。在他笔下,时间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律。春种秋收、寒来暑往的自然节律,与乡民们生活节奏完美契合,构成了一个自足的时间体系。
除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的生动的描绘,书中还记录了乡村的变迁与坚守。从土砖屋到红砖房,从耕牛到机械,乡村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变化,作者笔下,燕子比以前少了,耕田的水牛不见了,河里游的鸭子关笼子里了,这些变化让作者既生发对过去农村生活的深沉怀念,又生出对新的生活有新的向往,作者并不一味怀旧,不对乡村社会的变迁做出“厚古薄今”的定论,还是给变迁中的乡村做一份文档,存储于散文之中,让读者一起来参与价值判断,引发大家思考。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却始终如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恩高冲的草田里》,当年稻田变成了草田,刘诚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迁,在他的笔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激烈又微妙。一方面,他深情描绘着乡土文明的种种美好;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明形态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这种矛盾心理使其写作充满了与读者进行“民主思考”的张力。
赏阅《我自乡野来》一书时,有一种强烈感受,面对乡土文明的式微,刘诚龙表现出复杂的情感态度。他既不是简单的怀旧主义者,也不是激进的现代性批判者。其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既珍视乡土文明的价值,又承认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性。这种态度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乡愁表达,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刘诚龙的叙事语言简洁活泼,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质。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将乡民的口头禅、俗语谚语自然融入叙述,风趣幽默,使文本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这种语言选择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忠实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表达。在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方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
期待刘诚龙写出更多充满烟火气的散文大作,奉献给读者朋友。